感悟,想法

“走路”,最能看清一个人

2023-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祝你一生自由

一位哲人曾说:“人生只不过是行走着的影子。”

人这辈子,最真实通透的活法,便是用力行走,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自己人生路上的最强辅助。

行走强人体魄,润人心灵。

想认清一个人生活如何,看他走路就是最好的方式。

走路的人,身体好

《吕氏春秋》有言:“户枢不蠹(d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

门闩经常转动才能免被虫蛀,水要流动不停方可保持清澈。

与生活交手多年,历经世事无常,便会渐渐悟透:看照好自己的身体,就是一切幸福的源头。

走路,是最简单的养生之道,亦是最上乘的生活之法。

白岩松曾在书中谈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段时间,他总觉身体疲乏无力,甚至不断头晕,去医院检查后,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他的血压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医生告诉白岩松:“你得吃药。”

“是不是一开始吃药,以后就要一直吃下去?”

医生点点头,予以肯定。

或许心有不甘,白岩松在听到医生的回答后,并没有“严遵医嘱”,只说让医生给自己两个月时间做些调整,若是不行,他就乖乖吃药。

回去之后,他就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坚持每晚快走一小时,后来逐渐发展为跑步。

再去医院检查时,血压已经降回正常区间,身体的其他指标也在往好的方向转变。

走路锻炼,是一个人自律的开始,也是治愈身体的良药

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

唯有常常运动,时时更新,身体才能健康,精神才能饱满。

年轻时,身体尚可透支一二,到了一定年纪,方才惊觉,真正的富有便是身体无恙。

坚持走路,就是把“坐”着失去的健康,走回来。

与其日日久坐不动,以致身心倦怠,不如试着迈开步子,专注行走,放空身心,去遇见全新的自己。

走路的人,情绪稳

世人皆知苏轼豁达,却鲜少探究其因。

殊不知乐观不是生来就有,情绪平稳的背后有选择,也有方法。

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前半生的顺遂化作云烟,事业跌入谷底,人生一落千丈。

纵是豁达如他,终是难免凡情,他不是没有过低落情绪,再贬儋州时甚至为自己备好了棺材。

但他却选择了走路,也选择了疗愈。

每天早上,苏轼会快走十余里,走到全身发热,四肢舒展。

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感慨:“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其实,走路犹如人生,是一场艰难的跋涉,亦是一次超越自我的前行。

对苏轼来说,那些日夜走过的路,是精神的一次排毒,更是心灵的无数次救赎。

万物有情,自然有力,行走在幽深树丛中,流连于鸟语花香里,心绪自会平静,一切不快也会消散。

路明在《意林》里提到一句话:

“汗水无法洗刷过去,汗水却如同溶洞滴水,日积月累,足以重塑一个人。”

行走,不在于多快,而在于平稳能释放;不在于时长,而在于专注在己身。

如果世事让你忧愁,那就走去拥抱自然,它会用自己的方式,贴近你,开解你,治愈你。

当你焦躁不安时,不妨出去走一走,用脚步丈量人生,让不快随汗蒸发。

走路的人,见识广

董卿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

人生总有无限可能,生命最大的旨趣因而也在于此,要实现这种可能,首先需要具备一个广阔的格局。

一个人走过的路,构建他的格局,就是他的世界。

提升见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行走。

美学大师蒋勋早年在欧洲留学时,正着手研究有关文艺复兴的艺术史,在他去请教老师时,老师问:

“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

蒋勋摇摇头。

老师面露严色:“你没见过米开朗基罗的雕像,没在他面前热泪盈眶过,怎么能写出他呢?”

蒋勋自觉惭愧,这之后他便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

这段时间里,他参观欣赏了无数前人留下的艺术瑰宝,独自坐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前,感受着努力存活在剧痛与狂喜中的呼吸的声音。

30年后,《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正式出版发行,书中记述的正是这次意大利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有句话说得好:“丈量人用心,丈量世界用脚。”

走得远,迈得多,自见另一番天地。

人在山外的时候觉得山小,进了山中方能知道山的深长。

《庄子·秋水》一文中,描述了一个关于见识的故事,引人深思:

百川流入大河,河神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他见了大海,才觉自己渺小,只能望洋而叹。

最好的学问,最广的见识,都在路上。

只有在行走中,世界才不会止步。

心中有星辰大海的人,才不会偏安一隅,把自己局限在小小天地。

很喜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的一句话:

“我们应该以一种优雅、积极、善良和乐趣的生活态度过好每一天。”

人活一世,生活好坏全凭自己设计,生活态度任由自己选择。

总是只有自己,才能成全自己。

当你开始走路,你就有机会看到的不一样的人生,迈进的不一样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