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派·慧眼集(书评/影评/精品文章赏析)读书让生活美好简友广场

读完这本书,我理解了世界,也接纳了自己

2023-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浮生长乐

                                 ——《社会心理学》第10版书评

【原创,文责自负】

我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工作开始无孔不入地挤占生活的空间,而网络上真真假假的新闻,工作中越来越快的节奏,生活里砂砾一样累积的压力,还有那些朋友圈里看起来很惬意的人生,都让我既不理解这个世界,也对自己有诸多不满。

有时我会陷入回忆中,为自己曾做出的人生选择懊悔不已,有时又觉得自己缺乏勇气,不够果决,在人世间几十年还是没学会人情练达。

我还希望自己是个有幸福感的人,但这似乎不太容易。海子写诗说“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但他显然没找到想要的幸福,1989年他带着四本书躺在山海关附近的铁轨上,永远告别这个世界。

而我在一堆哲学、文学、心理学的书籍中,发现了这本《社会心理学》,它似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它说“你产生了什么感觉,不取决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解读它”。

               01、这是本怎样的书

这本书是个大部头,分16章,521页。前13章分析了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影响、自尊、人际吸引、亲密关系、侵犯性和偏见话题,后3章结合实践来讲习。有三位作者:埃略特.阿伦森、蒂莫西·D. 威尔逊和塞缪尔·R. 萨默斯。

埃略特.阿伦森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孩童时代,由于犹太人的身份,被同街区的恶棍抢劫和毒打,当他独自坐在围栏上为自己止血时,已经试图弄懂这个世界。

他产生两个方向的问题:一个来自是外部世界的敌意,那些孩子为什么憎恨犹太人;另一个则一个是内心世界的思考,假使自己有能力,会不会成为恶棍那样的人。

这些苦难中生长出的思考,成为他日后研究的课题,他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个方面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终于可以回答童年自我的问题,也教会更多人如何理解这个世界。

第10版《社会心理学》已经30岁了,自1993年首次出版,一直以来被奉为心理学经典著作,是很多顶尖大学的教材。如今的它是双色印刷,有音频,有思考题,有自测板块,有问题回顾。语言幽默生动,知识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实验结果与大众行为相联系,是书本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我非常喜欢它的板块化排版和大字体,对我的眼睛十分友好,虽然厚厚一本,但看起来却清晰而流畅。

假使想要深耕细读,它完全可以胜任老师角色,集“传道、授业、解惑”为一身;假使只是想浅尝辄止,它也能帮你打开全新的视角来看世界,既激发你的好奇,又让你理解更多。

                     02哲学三问看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个西方哲学的终极三问,被无数人追寻,本书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答案。

“知人者智,自知者强”,自知向来不容易。

“我是谁”,在这里就是每个人的自我概念和认知。它是变化的,受到我们各自成长环境的塑造:父母的影响,接受的教育,文化的认同,他人的评价,最后,加上自我觉知和内省,就成为我们的自我意识。

有一首关于“春天”的歌,说春天在“湖水的倒影中,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自我也一样,是通过我们的想法、行为和目标所体现,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并不完全统一。

自我虽然看不到,但它是隐藏在个体内部的精神实体,在内部心灵空间的某个地方。我愿意接受它是个实体的说法,会让我感到灵魂有了重量。

一个他人眼中很“花心”的男人,却可能自诩专情,因为他觉得是诱惑太多,而自己对每一段感情都很用心;

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却理直气壮地去找原配谈判,她认为是那个家庭原本就没有爱,而并非她的行为不道德。

这种自我认知从哪里来呢?用 “自利归因”的概念来解释就会很清晰:为了自尊着想,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而失败归因于外。

类似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概念在书中比比皆是。

                      03 与我们相关的概念和实验

被骚扰还要自证衣着不暴露,很可笑吧?近日,有女乘客披露了自己乘坐网约车被司机骚扰的视频。评论区却有人提出,是不是女乘客的穿着打扮让司机误会,当事人无奈只好晒出当日穿着的长衣长裤,用以自证“清白”。

这种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如果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除了有些“吃瓜群众”的恶意脑补外,与 “防卫归因”的心理有关。

人们往往会将遭遇性骚扰的原因归咎于受害者,他们关注女性的服装是否暴露,行为是否存在暗示性,这是由于人们难以接受厄运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选择相信坏事只发生在坏人或行为愚蠢者的身上。

都说现代社会人情淡薄,很典型的例子是路边老人摔倒,没人去扶。部分原因,是有扶了老人被赖上的先例,另外也和“旁观者效应”有关。

实验证明,越是人来人往,旁观者越多,他们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

这个结论出乎意料吧?事实上,目睹的人越多,人们越不觉得与自己有关。

书里的知识、案例和实验仿佛拨云见日的手,让很多我们曾经很难理解的东西呈现出可被观察和理解的角度,一旦理解,就会宽容。不止宽容世界,更能接纳自己。

                    写在最后                

先前,总觉得自己缺乏忍耐度。这本书让我看到自己原来始终用“诚实”当作核心品质去评价他人,诚实与否,几乎成了我世界中“好”和“坏”的标准。其实,每个人的行为都无法脱离外部环境,在环境里去评价,才更客观。

不是我不够好,我只能做到当时自己能做的最好。是的,自我妨碍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策略。而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

六十年代人说儿时的匮乏,吃不饱、穿不暖,没见过香蕉,没吃过苹果;

七十年代人说时代的变迁,为了城市户口砸锅卖铁,“铁饭碗”刚端上,就迎来下岗;

八十年代人说自己的爱情还没来得及飞扬,就赶上房价上价潮,理想和现实都败给一套房;

九十年代人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原生家庭的伤害却成为他们挂在嘴边的话题;

而千禧年之后的孩子,在课业负担和家长的控制下成长,抑郁、焦虑早早来袭……

这样看,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不受控的社会环境里有不同的苦难。但这本书中,还是揭示了提升幸福感的四个可控因素:

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喜欢的事情;追求体验而不是结果以及帮助他人。

就以这四点,作为本篇书评的结束吧,因为书里的内容太多,都是干货,真的想介绍清楚,十篇书评也完成不了。

希望对您有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