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山简书作品集穿石散文

艺术与美学杂谈

2019-07-05  本文已影响10人  云中山

                —清华大学杨琪教授公开课

艺术与美学杂谈

      这两天看网易公开课才认识了杨琪教授,才知道他竟然是当今中国艺术理论大家,完全不输朱光潜、李泽厚、宗白华等人,他对中西美学文艺理论对比更透彻,更有自己独到观点,有些观点是第一次在公开课发表,更弥足宝贵。

      杨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大胆犀利,因此要感谢网易,做了这么好的事情,免费公开了许多精品大学通识课,使得所有人不需要高昂的大学学费,就可以感受到如沐春风的大学之美,与这些大师神交。

      可惜这么好的老师,没有早点火起来,他如果早点火起来,不知要点亮多少深陷网络泥潭的青少年的心灵。

      真正要学习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是人民大学学哲学出身的,八十年代才改行“挤入”美学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并不占优势,然而由于他个人的勤奋和坚持,甘为艺术吃亏奉献,因此当机遇来临时,他终于一炮走红,站在了北京电视台和清华大学的艺术讲堂上。

      六七十岁的人,丝毫看不出来,他在讲台上彻底放开,比年轻老师还有激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举手投足都是真性情,高兴时眯起两只眼,黝黑的脸庞下,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感染力超强。

      他曾经下放到农村劳动,在农村他更像一个农民,吃的穿的干的完全与农民一样,甚至穿得比农民还要土,他可以席地而坐,没有任何障碍。因为那时候吃饭时捡掉到地上的东西吃受到表扬,结果一辈子形成条件反射,形成了习惯,到哪儿都改不了。

      杨老师一生喜爱思考问题,他说每个时刻头脑中都有七八个问题在思考,吃饭时、走路时、坐车时,甚至过马路时也是如此,为此爱人没少担心批评他。

      杨老师认为,顿悟和灵感靠的是契机,所以心里始终要装着问题,所以他希望同学们都要认真读书,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要相信前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一样能做到。

      大师季羡林曾经提到一个人成功的三个条件,第一是要有天资;第二是要勤奋;第三是机遇。

      记忆力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大脑不是或者主要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用来创造的,在如今更是如此。

      正常人天资差别并不大,真正的差别完全在于后天的勤奋。勤奋重要,当然也要坚持,成功的奥秘就是坚持,持续的勤奋。

      尤其是在别人感觉无望的时候。

      杨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自己是半路出家走上艺术研究之路,当时遇到智力好的、基础好的有的是,然而自己走到如今这一步,就在于坚持,再无望也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在农村下放也是如此,他手不释卷地读书,周围没人能够理解,他心里说,现在没用将来未必没用,结果机遇来临的时候,就脱颖而出,因为功夫不是三两天能够形成的。

      机遇固然重要,但其影响因素太多,人无法掌控,只有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勤奋地时刻准备着,机遇来时才能够接住。

      这世界上,倒霉的事、幸运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勤奋的人却总能转危为安,变不利为有利。

      他与别人的根本差别在于,他想成功,从来没想过放弃。

      他鼓励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完书合起来,一定要能够把她概括为一句话,如果不能,则有可能是作者没有写好,也有可能是自己没读透。

      再者要能够分清楚,哪儿作者说对了,哪儿说错了,每本书、每个人都不会完美无缺,这是学者应有的心理状态。

      更进一步,如果作者写错了,怎么改才对,时刻去想,不要放弃,杨老师就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规律这个问题思考了二十多年,如今才得出一些结论。

      作者写得不好,或者写错了,那么换自己应该怎么写?一定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否则还有什么必要读书,正因为别人不行才来写。

      不读书,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发现别人的问题?如何在别人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

      所以,一定要有争胜心,虽然却不一定要展示出来。

      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就别怕吃亏。

      杨老师第一次受邀到北京电视台讲课,给钱非常少,连画册都买不起,然而自己喜爱这个事情,自己花钱也要做,认真备课,充分准备,结果就大不相同。本来自己在清华美院教授中,连前五十名都排不上,但上电视台讲课,自己是唯一被选中的一名。

      课程讲到最后,他说所有具体知识都是不重要的,只有做学问的方法,或做人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学习艺术的目的就是发现艺术规律,都愿意讲西方的艺术史,因为西方艺术有明确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划分,中国艺术则不好讲,因为她永远揉成一起,开始的按画谱临摹是古典主义,然后师法自然,以造化为师游遍名山大川,是现实主义,最后一个阶段以心为师,表达胸臆,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则是明显的浪漫主义。

      可见西方那一套艺术理论不适合东方,中国画的创作理论是不能割裂开讲的,因为她是统一和我整体的创作方法。

      杨教授在这个课堂上,第一次讲到了自己多年的心得—中国美术及其发展规律。

      关于中国艺术的高潮,唐诗之后再无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达到了各自的艺术的巅峰,可见艺术的发展也是螺旋前进的,一种形式没落,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总体是上升的。

      艺术形式会消亡,但本质不会,只会转化和进步。那么当代的艺术高峰会是什么形式呢?

      杨教授认为是影视和多媒体。

      艺术学的研究一定是从具体作品开始的,从具体到一般,才能提炼出规律。

      英国的克莱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美国的苏珊朗格(符号论美学家),在其著作《情感与形式》中说,艺术就是情感的符号,作者通过符号去表现情感,欣赏者通过符号去了解情感。

      艺术的内容就是各种情感,表现的形式就是各种经典的、代表性的符号。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是生活的代用品。

      我们到不了远方,却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画作欣赏远方。

      中国人也深谙此道,中堂挂山水画,不仅看风景,而且反映情操志向。

   

附录:

    2015年5月25日下午2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春华秋实”系列讲座第九场——杨琪的艺术哲学。

      杨教授已是80高龄,但精神矍铄。他的讲座由艺术哲学的几个问题入手,与在座的师生一同分享他数十年来,对于艺术本质属性、艺术与美的关系、艺术的真实以及艺术作品的主题等方面的探索与收获。杨教授的讲述深入浅出,特别是以中国书画艺术为例证,以中国哲学智慧为启发,阐释艺术哲学问题的研究方法,给与会师生在艺术哲学的道路上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

      讲座中,杨教授向学生们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更有志在圣贤、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杨教授鼓励年轻学子,“做学问,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同时,在探讨艺术与美的关系时,杨教授告诫年轻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文如其人。没有纯净善良的灵魂,是做不好学问的!”

      获知杨教授退休至今,已出版十部专著,并一直参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世界文化广场》、《名师讲坛》、《西方艺术欣赏》等栏目的顾问和主讲,致力于让艺术之美惠及普罗大众。提问环节,有学生请教杨教授,是怎样的精神动力,支持他忘我工作,在治学之路上兢兢业业。

      杨教授说,他一直以《孟子·尽心》中的章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自勉。退休后,始终坚持清晨四点起床开始做学问,不分寒暑节假,从未间断。而这般精进,不图名利,只求为艺术学理论的提高尽毕生之力。

      另有学生提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如何静心读书”的问题。杨教授以道与山水画的关系为隐喻,指出绘画的线条“柔弱为上,刚强为下”;境界“平远为上,高远为下”;色彩“水墨为上,青绿为下”;目的“自娱为上,奉上为下”。因此,读书人唯有内心“虚静”,为求知和不断完善自我而读书,方能做好学问。

      整场讲座,杨教授“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状态,深深地鼓励了在场的所有师生。讲座最后,全场听众向杨教授深深鞠躬以表清华学子对先生艺术人生的钦佩。(图、文:美术学院研究生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