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做教育的谋道者
————记信阳育才培训学校校长胡圣生
他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他总是双手交叉着抱在胸前,立在教室外面的廊子里,偶尔倚在栏杆上,目光平视并专注于一个地方,作沉思状,沉静得像是一尊雕塑,与周围由他精心布置的各种文化和谐呼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就是——胡圣生---信阳新华育才培训学的校长。他创办的学校从一间租借的校舍,十七个孩子,发展到如今从小学、初中、高中到成人教育两千多人的多元化培训学校;从突破民办教育招生难的“瓶颈到打造高效课堂模式吸引优秀学子;从亲自上马到聚集大批顶级名师!他一路走来,历艰辛而收获,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教育情结:为责任负重前行
胡校长说:办学校,是我情结,也是责任的经营。
二十年前,胡校长走出老家的山村踏进大学校园,成为他的家族第一个大学生。他带着家人的厚望踏上了求学之路。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公办学校教师生活是安稳舒适的,可胡校长在思考中躁动着,似乎听见内心总有一种声音在发声。他时常想起父亲对他说过的话:千辛万苦把你培养出来,就是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而在他的老家,做好事就是修桥铺路办学校。
于是,他萌生出办教育办学校的梦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办一所学校,校舍、师资、设备一切得从零开始。然而,这一切困难并没有动摇胡校长办教育的决心。经过艰苦努力,他终于在2009 年辞去公职,租寄校址开创办起属于自己的学校。那时,他最初的梦想是: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办一所像样的学校,每年学生能增加一百人,直到办成千人之校,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办校之初,教育硬件的匮乏、师资力量的缺乏、生源的不足,众多困难接踵而来,一些曾经也是激情满怀的同道者纷纷撤离而去,可胡校长仍在坚守着,愈挫愈奋,执著前行。学校成立第一学期只招了十七个学生,可以说每一天学校就在赔钱。一年下来,胡校长真真成了“负翁”!钱是分文没有,心是操碎了,整个人都老一大截。老母亲哭着说:“儿啦,你就别在折腾了!赚不到钱事小,身体搞坏了事大!老的、小的可都指靠着你呢!”经过两年的困难期,育才培训学校渐渐打开了局面,尤其是在中招考试中,在育才接受培训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考上了信高。于此同时育才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生人数日增,信誉日隆。
校舍不够,师资不足,怎么办?来不及松口气的胡校长开始扩建学校。在扩建设中,他不仅要为筹措资金而焦虑,而且吃住在学校,既当设计师又当搬运工,半个月都洗不上一次澡。那年七月将至,学校培训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桌凳和水电及空调还未到位,怎么办?为了那份信念和求知若渴的孩子,胡校长夜以继日的协调,和他的兄弟们亲自上阵,搬运、安装、接电、、、、、、终于在三天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建起了舒适的教室。如今的育才培训学校,拥有小学、初中、高中、成人教育四个教学部,学生人数达两千多人,并以经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走在信阳民办教育教学改革前沿。
二、办学历程:让思想不断起跳
办学近十年,胡校长一次次面临困境,又一次让思想起跳,而“课堂”一直是他的关注的焦点。创校之初,他也曾遇到过众多民办教育的困难:作为新创的民办学校,育才培训学校创立之初即以优厚的待遇,广聘名师,渴揽人才,以期形成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结果并不让人满意,一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水土不服”,教师流动量大,一度出现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而民办学校对生源不可选择,甚至一些家长把在公办学校难教难管的孩子送来,这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难度。育才培训学校也不可避免的陷入过滑铁卢。曾经的败北犹如当头棒喝,他在想:怎样才能突破“师资”和“生源”两大“瓶颈”?历经思索和多方求教,胡校长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高效经营新课堂。这种“经营新课堂”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立足课堂,变“留人才”为“造人才”,培育良师;二是实践新课程,变“选学生”为“育英才”,培养优生。正是基于“经营新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形成,育才培训学校随后历年的中招、高招考试中所培养的学生连创佳绩,一个个状元接踵诞生,同时高中培训也取得势如破竹班的突破。最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个曾经让家长担忧甚至失望的孩子,在育才培训学校焕发出蓬勃的希望。
行成于思,笃力而行,正是胡校长的风格。十多年如一日,胡校长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遍访名校后,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开始着力打造学校的特有的教育模式:“重质量,长发展”形成的特色教育模式!这无疑是育才培训学校实践经验的积淀和理念锋芒的犁铧。
胡校长是一位教育的谋道者,他锐意前行,又继续在向多元化大课堂进发。他认为:一所民办学校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而带动民办教育发展才是真正的成功。为此,他一直期望建立一个民办学校师资培训的摇篮,让这里走出的教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办教育先行者胡圣生,正在致力于将新华育才培训学校打造成业内名校,在他的身上闪现着梦想的力量。
编辑 刘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