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4周复盘(11月8日至11月14日)
【记录】
1、参加了两场磨课研讨会
2、完成了中阶培训师课程第7周作业
3、读完了《父母的格局》
4、做了汽车保养
5、陪同事买礼物
6、双十一shopping
【反思】
一、输出倒逼输入
1.0
好处:
1、输出对于输出的价值:提供目标和动力
2、输出本身的价值:知识变现的方式
问题:为什么实现起来那么难?
难在:
1、没时间
从输入到输出时间长,没有那么多时间
2、无重点
输出什么不清晰
3、不完美
对输出的内容不满意,不好意思输出。
如果:
1、如果半小时就可以做到输入和输出
2、如果掌握输入输出的基本框架
3、如果不要求一下子做到完美,而是不断迭代
那么,
从输入到输出是不是变得容易一些?
重要的是完成一个个输入到输出的闭环。
如何实现?
流程:
“输入——内部输出——外部输出——输出迭代”
输入:摘录和归纳
输出:概念/观念/方法+要点
内部输出,标记漏洞和疑问,回到本书弥补(内部输出也要讲出来)
外部输出,理清主题和要点就可以做外部输出了
外部输出迭代:从解决一个简单小问题到解决一个复杂一点的问题;从肤浅解理到深入理解;从清晰表达到简洁表达、生动表达。
具体操作:
每天:半小时的输出闭环:15分钟输入+5分钟内部输出+5分钟回到书本+5分钟外部输出,输入与输出的时间比1:1
每周:3小时输出闭环:1.5小时输入+0.5小时内部输出+0.5小时回到书本+0.5小时外部输出
集中输入与输出可以不在同一时间段,并且有时间间隔更好。
2.0
从输入到输出经历了什么?
输出时需要知道讲什么以及怎么讲
包括:
1、主题是什么
2、要点是什么
3、论据是什么
4、要点、论据逻辑关系是什么?
5、如何开场
6、如何过渡
7、如何结尾
8、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
9、使用合适的语音语调
10、其他
经历了这些步骤,完整的输出才算完成。
如果不知道主题、要点是什么,还要加上学习/观察/回忆、总结/归纳的步骤。
所以,从读书到讲书确实是耗时的,特别是去读一本理解起来有困难的书再到讲出来。
输出需要以下这些能力:
1、知识储存和管理能力
2、快速调取知识的能力
3、逻辑能力
4、联想能力
5、语言表达能力
我的实践:学习培训师如何控场并输出
输入:1.5小时 一边学习一边摘录
回顾:0.5小时 回顾时有一些地方不记得了
输出:
主题:八字原则活动控场轻松搞定
要点:
1、活动现场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
2、解决方法:八字原则
3、具体方法
讲述
第1遍
主要问题是什么?
八字原则是什么?
具体方法是什么?
这里有不清晰的地方还要回到输入去弥补。
第2遍
加入例子
第3遍
加入开场和结尾
第4遍
优化语言表达
这样4遍下来,差不多可以做一个外部输出了(讲的方式)
用时:
输入1.5小时+回顾0.5小时+构思0.1小时+讲述(15分钟+15分钟+15分钟+15分钟)=2.6小时
(输入和输出的时间比大约为1:1)
二、先完成后完美
做到什么程度算是完成?
完成度包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
A一小步的60分
B一大步的60分
C一小步的90分
D一大步的90分
相对于D,ABC都算是先完成。
比如,中阶课程第7周作业是录一个5分钟中的教学视频。
A 5分钟的90分视频
B 5分钟的60分视频
C 2分钟的60分视频
D 500字的逐字稿
BCD就是完成。
完成意味着往前哪怕走一小步。
为什么常常做不到先完成后完美呢?
我们会有这两个顾虑:
1、达成一个较低的标准是被允许的吗?
2、展示较低的完成度别人会怎么看呢?
所以通常我们的想法要么不做,要么做好。其实也不是不做,而是能够做好的时候再展示出来。
三、时间管理
我们为什么总是提时间管理?
1、想做的事情很多,做不完
2、不自觉地把时间花在自己回头想想都不太重要的事情上
3、一件事情花到很长的时间去做
4、总是到截止日期前才开始做事情
时间管理的逻辑是:要事优先
找到最重要的事情
总是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努力提升单位时间内做最重要事情的效率
时间管理的应用:
1、提前计划
对于进入到脑海或者议程的事项进行判断:
1、可做/可不做?
2、现在做还是以后做?
3、自己做还是他人做?
4、必做/选做?
2、实时选择
当下做出选择。
理想的选择和当下的选择常常是不一样的。理想的选择靠的是理性,当下的选择往往非常感性。
比如睡觉之前喝杯咖啡,我心里一边想,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一边泡咖啡,我太想喝了。
专注到当下的重要的事情上的办法,或许不是做理性选择,而是想一想当下的重要的事情的影响。
3、提前排除干扰
免受干扰的方法就是提前排除干扰项,而不是到那个当下去做选择。
【下周计划】
必做:
1、微课比赛点评评委
2、高效学习训练营第5期线下分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