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巢湖文海真情诗文

追念爷爷

2020-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积步斋主人
题记:每个家族,即使它再普通寒微,也总有可圈可点之处。缅怀先人的意义不仅在于感念他们的劬劳抚育之恩,更在于追念他们曾经的荣耀和自豪,继承并发扬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如此,己可强,家能兴,国得振。

爷爷去世时,我才十岁,如今又过去将近四十年,残存在大脑里的记忆就更模糊了。但不知怎的,近来总有写写爷爷的冲动。也许是潜意识中觉得自己小时侯最受爷爷疼爱、滋养,应当以文告慰之,方不负爷爷生前几多怜孙意;也许是理性驱使,爷爷是先人中唯一曾相亲、能忆起的家族荣耀,追述他遗留不多的痕迹告知后人,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许还认为,家族是国家最基本的单元,每个家族都能很好地承前启后、兴旺繁盛,国家的发展就差不了……总之,种种思绪交织搅扰、难以安宁,我不得不开启了文字追念之旅。

爷爷是个乐人,就是为民间红白事服务的既擅长乐器又会唱戏的人。按说这个职业在过去很受歧视,甚至被人们辱称为"王八",可在我记忆中,爷爷非但没有因此被人下看,反而因为在这行的出类拔萃而美名远扬。早年间,当我出门被问及时,只要一提到爷爷名字,大家都会兴致勃勃地说:"知道,知道,你爷厉害,吹丫子(唢呐)打板、拉胡胡唱戏、吹笛子拍钹……样样都是把式,不仅在咱这方圆有名,就是在咱整个县还有永济,甚至到河那边(河南的灵宝、陕西的潼关)都撂得很响……"说完这些话后,随即对我这个"名人"的孙儿也热络起来,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这些常常让我深感爷爷带给我的荣耀自豪和阴德的庇护,同时又更加怀念起爷爷来。

如同现在的"隔辈亲"之说,那时,爷爷对我也是呵护有加,经常亲亲地带在跟前。记得有一回,我粘在他身边,小嘴巴不停地说这那,爷爷则笑眯兮兮地听着乐着。实在无话了,我突然想到爸妈平时吵架时,经常一个"fu  wa"另一个"jing run“地互相痛快对骂,让我很是疑惑,便问爷爷:"它们都是什么意思啊?我爸我妈怎么喊得那么带劲呢?"爷爷轻轻地回了一句:"那是你舅坡爷(外公)和我的名字。"哦,怪不知道哩!"我拍拍小脑袋恍然大悟道。那个时侯我虽然只是五六岁的年龄,但也知道叫嚷对方父母名字是仅次于打架的最解气方式,也是对长辈的大不敬,所以刚说完就后悔了,怕引起爷爷生气。看看爷爷,脸色很正常,我便又琢磨起爷爷的名字来,突然一下子想到了那时妇孺皆知的大数学家陈景润:爷爷的名字真好,真有文化,和大数学家同名!莫名地,就生出一种骄傲和自豪来。

一年级时,认识了一些字之后,爷爷便带我看起了《三国演义》,经常爷孙俩头挨头、肩并肩,亲昵地趴在炕头津津有味地沉醉其中。当然,我是"狗看星星不知道稀稠",主要是听着爷爷边念边讲才感觉到有意思而入神的。到了二年级,爷爷便不再这样陪我看了,我只好自己拿来独立去看,不认识的字跳过,看不懂的地方绕道,硬是把这本当时看起来很艰深的古书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也许受了爷爷这样的熏陶和教育,我整个小学阶段的读书劲头一直很足,成绩也比较优秀。我有时候甚至想,我这辈子能以教书为生,应该与爷爷对我幼时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天,不知何故,老师很晚都没来教室让我们放学。我正发愁,突然爷爷来接我了。虽然心里很想跟着他回家,但没有老师发令,再加之全班也没有一个敢走的,我便蜷缩在座位不动弹。爷爷见状,朝我说道:"不怕,我在黑板上给你老师留几句话,你老师看到后就不会批评你了。"话音一落,他便走到讲桌前,捡起一支粉笔,从黑板右上角开始,向下再往左,刷刷刷地写了足有三竖行字。我一时看呆了,还有这样古怪的书写格式,还有这样行云流水般的运笔动作,还有这样虽然不认识却感觉潇洒隽美的字……正在沉思中,爷爷的一声"走"传来,我立马回过神,迅速离开座位,跟了出去。因为通过这几行字,我感觉到爷爷的文化水平似乎比老师还要高,也确信了爷爷留在黑板上的话足以让老师不会再批评我。

爷爷还经常给予我那个年代稀罕的"好好"(美食),让我比同龄人多了些"舌尖上的美味",这对于小孩子来讲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幸福。不知有多少次,我还没放学,爷爷就急急赶到学校,从口袋里拿出用粗布手绢紧裹的疙瘩馍夹肥肉片塞给我。解开手绢还热乎乎的,爷爷看着我馋馋地吃完,才乐呵呵地离开。我晓得,这是爷爷"鼓事“(给红白事提供乐戏服务)时特意给我准备,并在回家后的第一时间给我送来的。爷爷的"鼓事"好像特别多,所以印象中我这样的享受隔不了多久就又重现。我也永远忘不了人生的第一个桔子,正是爷爷赐予的。记得我当时上小学四年级,正着急着要"飞”回教室上课,爷爷突然喊住我,匆忙把一个红红圆圆的东西塞到我手中就转身走了。放学后,我急不可耐地咬了一下,没咬动,就拿回家里。问了父母,才知道是叫"桔子"的水果,剥了皮之后才能吃。当那一瓣瓣月牙状、红嫩水灵的果瓤出现在眼前时,我简直震惊了,世界上怎么还有这么好看、馋人的水果?及至塞进嘴里,稍一砸摸,那酸酸甜甜的汁水便美遍全身每个毛孔……

童年这些被爷爷切切疼惜的爱所包裹的日子,至今想来都觉得无比甜蜜。可是作为孙子的我,对于爷爷有什么回报呢?想起孩提时回答爷爷的那句似是一本正经、信誓旦旦却又完全口无禁忌、发乎内心的话"你死了,我要天天给你献(供奉)好吃的",我不禁心头一阵颤动:这几十年来,我竟然几乎没有一次主动做到过!我总以为只要心里头装着爷爷就足够了,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可爷爷当时那种逢人就说的欢喜劲儿犹在眼前,我又怎能安然?于是想,适当的祭献仪式是必需的,即使爷爷有"死去元知万事空"的超脱,也未必就没有"家祭毋忘告乃翁"的"渴求。其实,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人们都希望当自己化为一抷黄土、一捧骨灰、一堆凄冷的坟头、一尊肃立的碑石、一块静穆的灵牌后,亲爱的后人们还能把他记在心中、定时祭念!

追念爷爷,又想到父亲曾经讲过关于爷爷作为名乐人的三件令人称奇之事:一件事是,爷爷肚子里装着上百段戏词,每有徒弟前来学习,任由挑选,从来不搬文本,便能一句句准确唱出,这样就实现了一边教徒弟学唱一边督促其用笔记录一边激励其背戏的高效率。另一件事是,老nue(爷爷的母亲)下葬前夜,有人点了一出戏,整个乐户班子竟然面面相觑,无人能唱,不得己之际,只得转求身孝披孝服的爷爷,这才算解了围。还有一件事是,爷爷吹丫子(唢呐)的技艺十分了得,常常在鼓事行进巷道间,被大伙热烈拦住,搬个高桌,让其登上,口鼻并用,数丫(唢呐)共吹;每每连听数曲,也难以过瘾,往往需要同伴或事主说尽好话,才肯放行。对此,我在颇觉惊叹、自豪的同时又生出许多的向往来——要像爷爷那样,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尽可能地绽放出多彩的光芒来。

爷爷何以成就过人的乐戏技艺?我试着根据以前听到的上辈零星讲述以及自己的见闻,做些探讨。老爷(爷爷的父亲)在旧社会是个开杂货铺的店家,日子过得还算安逸,他极力反对爷爷学乐人。可迷恋上乐戏的爷爷,硬是不听,成天混迹于梨园行里。可能是憋着一股劲吧,见啥学啥,学啥会啥,不几年光景,便成长为乐戏行里的全挂挂,尤其是唱戏最好。因此,解放后不久,他便被吸纳进名家云集的永济虹光蒲剧团。这期间,天天高手过招、相互砥砺、取长补短,应该说,使他的各项演艺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至于后来,他为什么又重返家园,我想可能与他受人嫉妒、喝了被下过药的茶水以致坏了嗓子不无关系。又想起爷爷在老屋门胡同墙壁上的题为"蝎子害人虫"的活灵活现的粉笔画作以及风门上呼之欲出的端庄女性的毛笔绘图——它们在当时常常令我痴痴入神、傻傻发呆,即使现在,也会不时重现眼际、闪亮耀眼;再联想到爷爷喜欢看书写字等,我便觉得爷爷之所以拥有精湛高超的乐戏技艺,不仅因为他的天性热爱、执著追求、勤学苦练、剧团磨砺,还因为他有广博厚实的文化素养。

爷爷一生以艺立身,自然遍走四方。其间,遇到恓惶人不免周济一下,有人过意不去,非要把孩子认到其身边,称为义父;有人看到孩子有些天分,便央其收为徒弟。这样,连爷爷自己也弄不清究竟有多少义子和徒弟。据说,奶奶对此十分反对,一来自己已有七八个子女,负担本就沉重;二来爷爷就会缺少时间帮忙干家里活了。尽管如此,爷爷还是难以推却和改变。不过,从父亲告知我的“你爷也是个做庄稼的好把式"来看,爷爷还是做到了比较好的兼顾。从我过去了解到的爷爷近处的一些徒弟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我们当地呱呱叫的好乐人,家里也都比较殷实,我小时候就曾跟随爷爷到其中一家看过电视(那时,各村能买起电视的不过一两家)。至于爷爷的义子,多到几乎不走动。我在十五六年前碰到过这么一件事:一位老校长得知我村名后,就说,我义父和你一个村,是乐人,并详细地道明其姓名、家庭住址等,我才恍然大悟,他口中的义父就是爷爷。由此看来,爷爷的乐善好施、广收门徒成就了好多人啊!

爷爷的技艺并没有传授给父辈们,据说是怕孩子学了乐人后丢人。这个被远近捧举的名乐人终究还是屈服了世俗,这对家族的薪火相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好在二爸、父亲、四姑凭着自己骨子里流淌的音乐基因以及浓厚的兴趣,还掌握了一些技艺,算是一种弥补吧!二爸技艺最高最全面,曾经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一伙半挂挂乐人打造成了一个过硬的乐户班子,只可惜天命不济、英年早逝;父亲两把胡胡(一把二胡,一把板胡)慰平生,自得其乐有水准;四姑迷恋上唱戏,五十多岁还登上了《蒲乡红》,现在年近七十,依然活跃在乡村的文艺舞台上。

孙辈中幸有大表哥受到爷爷一些亲传,得以借此多了一份人生的饭碗和艺术的享受。一个表姐到县剧团学了一段时间戏,遗憾的是没有坚持下来。还有一个表弟学的是吹洋号,算得上一个小把式。不管如何,他们总算继承了爷爷的一些天分,令我很是羡慕。相比之下,自认与爷爷最亲近的我,对于乐戏却是一无所长,每每想起来总觉难以释怀,唯有看戏的喜好,让我稍感与爷爷有了冥冥之中的灵魂链接。至于孙辈中的其他兄弟姐妹,就鲜闻与乐戏结缘的,但我确信只要大家都生动精彩、有滋有味地活着,爷爷就会笑慰九泉的!

说起来,爷爷与我并行的时光只有十年,其中有清晰记忆的则莫过五六年,然而他那温暖而高大的形象、普通又高尚的人格却永远驻扎进了我的内心深处!我知道,这不仅仅来缘于爷爷对我的宠爱以及非凡的乐戏才毕,也来缘于中华民族“铭记先祖恩德,继承优秀传统"的文化基因。我国自古就有"家国同构""家国天下""家国情怀"之说,那么如何去做呢?我想,追念先祖恩德无疑是其中一个要义,由此发端的修身、齐家才能真实、真情、真正的扎根,继而才有可能把小我、小家和国家的命运自然地联结、交融为一体。不知道,爷爷在世时脑子里有过“家国情怀"的概念和意识吗?但我却确信,作为一个兼具名扬八方的乐人和默默无闻的农人身份的爷爷做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