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上班这点事儿@产品

新晋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埋头苦干

2019-01-18  本文已影响4人  HRwangmian

算是自己一个小小的洞察吧。见了很多,也看到自己的影子。

主要症状是——埋头苦干,缺少沟通,忙得飞起,最后一看,果子不多,甚至走偏,耽误正事。

为什么会这样?

彼得原理和路径依赖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分析了大量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得出结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具体原因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自行百度一下。

也就是说,你对一个岗位足够熟悉了,就想去挑战更高级的岗位,谋求更好的发展和待遇,你看中的岗位都是自己不完全熟悉的,所以,人终会晋升到不能胜任的岗位上。

有个有趣的比喻是这么说,公司总想出1万,雇到价值2万的人,价值2万的人,想谋求的是工资3万的工作,而愿意接受1万工资的人,可能价值只有8千,所以公司出1万,往往雇到的是8千的人。

当然,这个例子是有漏洞的(比如用股权期权等中长期回报对冲),但还是形象地表达了彼得原理影响下的现实。

路径依赖是一个经济术语,好比物理学上的惯性,它揭示一个道理: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能够做到新晋管理者,往往是某一专业能力已经得以充分操练,可以“在专业上带队”了,“专业能力”是自己能成长到今天的“成功之因”,由于路径依赖的力量,使得自己继续往专精深入,企图靠一己之力解决问题,交上答卷,证明自己,同时,又因为专业能力是自己唯一的确定性,害怕失去,规避损失,行动上就体现出“埋头苦干,不事沟通”的特征,严重的,在自我的执念中,与真正的目标偏离。

埋头苦干为什么常常会偏离目标呢?因为管理者的目标不再只是解决一件事、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组织、一群人、一系列问题。问题的复杂度变高了,要协调人、事、物共同解决,问题多了也有分别了,有的能解决有的不能,有的应优先解决有的要放后,就需要对全局的洞察,管理就是“破局”。

所以,新晋管理者身处复杂组织问题局面下,必须做的事,就是一和上级沟通,二去调研事实,以形成“对问题和任务的一致理解及优先级排序,对解决问题采取的方法和消耗资源达成共识”。一味埋头苦干显然缘木求鱼。

阳光底下无新事,每个公司的管理能力模型,都是越往高层的管理者,专业能力占比越小,而组织协调、人际影响、资源运用等“领导力”比重越高。

图片来自网络

组织如何应对人才“硬拔”

当人不胜任,即“硬拔”,毫无疑问,组织会承担一定风险。应对人才硬拔的核心就是降低风险,换句话说,就是建立“控制”机制。

控制,可以按“控制人”和“控制事”分为两个维度,也可以按“控制过程”和“控制结果”分为两个维度,不过,再深入思考会发现,这两种分类其实有内在联系,因为如果“事”本身很清晰,比如像西方公司的科学管理(其实就是尽量把组织设计成一台机器,最大程度不受“人”因素的影响),或者一些“大公司”业务稳定精细运营,那么,控制就会侧重结果,比如组织定期考核,其实用KPI、BSC啥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强制拉档,把头和尾巴筛出来,该奖奖该罚罚。如果“事”并不清晰,常有变动,那么控制就一定要侧重过程,OKR为何在互联网浪潮中异军突起,就是因为它的本质是“对标”和“沟通”,帮助组织实现对“事”的过程控制,以促进好结果的发生。当“事”不受控时,“控人”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为什么中国人很有“圈子”意识,为什么老板爱用亲信要求“忠诚”,因为一旦“事”变,“铁粉们”依然能自然调整,坚决拥护、执行老板旨意,这极大保障了组织效率。

概括下,就是:当组织任务和实现路径都很清晰时,侧重控制结果,当不清晰时,侧重控制过程,尤其是控制人。

继续解构。控制结果很好掌握,一般都有具体可衡量的指标,控制过程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按时间线,将过程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相应的,控制过程就是“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

绕晕了吗?一张图总结下:

图片来自公众号“王勉”

根据模型,来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

前馈控制

1、选人:不考虑其他因素,有切实经验者当然是首选,有的组织喜欢挑潜力大、动力强的人,那么,尽量减少彼得效应的影响,挑“一专多能”型人才。(管理岗都是“节点型”岗位,对组织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见文六种岗位类型)抓岗位需要的核心专业能力,抓学习能力、学习意愿,选成长型思维的人。很多领导想要“聪明的”、“灵光的”、“有悟性的”下属,感觉很缥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样子,其实很简单,你看他态度虚心,善于学习,改善方法快,就是了。甚至有些时候,在某些重要的岗位上,“忠诚”和“信任”还要排在专业能力的前面。另外,我还有一个观点,一切能力的核心都是“沟通能力”,如果沟通能力不佳,其他能力都要打一定折扣,不知你同不同意。

图片来自网络

2、管理节奏:上级要有补位的心理预期,不能在一开始就搞完全的民主管理。可以先给小挑战,比如“特定项目推进”,实时激励,帮助提升新晋管理者的能力和信心,再逐步给任务、放权。或设置“见习期”,配导师,传帮带,见习合格再正式任用等。

3、控制核心:核心业务管控体系和运营机制,上级要自己做,即使这块工作理应属于新晋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即使目前运营状况不佳,也不要直接大刀阔斧,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逐步迭代的“渐进式改革”最为有效。

4、对标:即使任务实现路径并不明确,也一定要事先对标,就任务、优先级、解决方法、消耗资源达成共识。新晋管理者能主动和上级沟通最佳,上级若看到下属主动性不够,应去促进,HR的角色也不可或缺,试用期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双方的“对标”和“共识”。

5、赛马机制:一定要有建立人才梯队的意识和行动,定期人才盘点,对岗位保有B角,并建立合理公正的能上能下渠道,都可以增加控制同时正向激励。

6、培训:如果有条件,可以做一些新晋管理者的领导力相关培训,不懂教你懂。

同期控制

1、绩效:这里侧重的是绩效过程的监控和沟通,不局限于公司的绩效考核,比如从项目管理的情况看任务的推进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调整,上级、HR都赋有这个职责。

2、日常管理:通过会议、周报、信息化系统等载体,拉通信息的传递,增强同期控制能力。

3、沉淀:把交付流程和标准较为稳定的任务固化下来,并为之匹配相关的人才能力需求、培训材料,尤其是人力基数大的岗位,标准化会为组织创造效率价值。打造内部知识库,把经验也沉淀下来,并号召大家学习吸收。

4、管理手铐:通过淘汰、惩罚等机制的设计,红线的设定和宣传,激发新晋管理者的危机和进步意识,使其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保障在确定其胜任不了时,组织有合法、合理、高效汰换人才的能力。

反馈&结果控制

1、复盘:对重要事情、项目复盘,逼着思考、总结,提炼有价值、可沉淀材料的同时,帮助管理者养成善思考、求进步的意识,也帮助组织建立客观、学习的良好文化。顺提一句,我个人对“批评会”持保留态度,人还是讲面子的动物,尤其国人,更适合“归过于陋室,扬善于公庭”,但是,又希望组织能有透明简单、自省成长的氛围,怎么办呢?把“批评会——犯了哪些错”改成“改善分析会——如何做会更好”,把目光从“人”身上拉回到“事”身上,结果可能更理想一些。管理者一定要控制住个人的好恶和脾气,“就事论事”并不代表可以随意表达,既然谈“事”就更应“职业化”,去“个人化”色彩,否则容易激发人的防御心理,导致事与愿违。

2、奖惩:做的好的,及时激励,树标杆,给回报,做的不好,淘汰或矫正,严重的予以惩戒,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3、对需提升的关键能力,给予资源支持,如补人、培训等。

4、文化:不仅是落到纸上和贴在墙上的东西,更在于细节体现,在于即时反馈,尤其是管理者和HR的语言、行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多讲了。


作者说:

互联网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十年,继续修行ing

只写经过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干货

原创不易,转载请说明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王勉”,共同探讨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