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学对性的看法,以及克掉好色之念”
一、“饮食男女”问题的历史回顾与戏谑之谈
近代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便不断开始批判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话:“去人欲,存天理”。我记得在初中时,看到朱熹的这句话时,我表示很大的鄙视于不以为然。当时在我的脑海里,这句话就是老师经常讲的“封建残余”,等同于我对“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的不屑。当然初中时,我还听说一个更加夸张惊悚的古代烈女的故事:古时候,某某女被某某男碰了一下手,该女子竟然把手割掉。这也太那个吓人了吧!这些古代人被封建残余思想洗脑了吧!
当时的我,认为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男同胞一定是这么想的:“如花美眷不好吗?难道我上大学不去谈个恋爱?难道我不能找个漂亮的女朋友。我从小学上到高中,老师对早恋管的这么严,我可是还没有体验过电视里面偶像剧里面的剧情的。周杰伦的《简单爱》歌词写得是真好。如果真的按照古代朱先生说的那样,怎么去找个女朋友呢?my god!这是要了我们这些少男少女们的命啊!”当然这些个人想法是真实可靠的。对朱熹的这句话,我们或多或少存在误解,让我们回溯历史,然后重新认识一下这句话:
记载先秦儒家思想的《礼记》有这样一段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前面一句话,饮食和男女情爱,是人最大的欲 望,而死亡贫苦,则是人最厌恶的事。后面几句的意思是:“这些欲望和厌恶,都会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表面上看不出来,让人无法揣测,要想真正了解和控制这些欲望和厌恶,除了用“礼”来约束,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呢”。儒家很早认识到了人的欲望需要约束。 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在排斥性的方面走的更远一些。认为“性”给成道的人带来了干扰和烦恼,应该舍弃对性的欲望。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才是悟道的资粮。而宋代的理学更是强调“去人欲,存天理”。
当然关于“性”,还有一些补充。在大学时,那时候2005、06年时,网络还不是太发达。人们使用的是诺基亚手机,连QQ还登不上,但是电脑已经开始普及。当时,日本的AV文化似乎在大学男生宿舍里开始传播,可以说是泛滥吧!当时我们历史系的一位平时比较正派,很大气的一位(男)同学独自一人在我舍友的电脑旁坐了四个小时欣赏这类电影,期间厕所也没有去过,可以说目不转睛。我进宿舍了一个小时后,他才发现我进来了,眼睛眨了一下。当然很有可能那位同学第一次接触吧!还有一个舍友向同学们炫耀:我的电脑硬盘里的AVI、MP4有10G了。于是拷贝者蜂拥而至。
这真是印证了第一段的那句《礼记》里的话: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再翻译一次:“这些欲望和厌恶,都会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表面上看不出来,让人无法揣测,要想真正了解和控制这些欲望和厌恶,除了用“礼”来约束,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呢?”
汉朝时候的张骞、苏武都曾出使匈奴而被长期扣押,他们在死亡威胁面前没有投降匈奴,不肯折节,保持了使节应该有的气节。但是却娶了匈奴的女子,有了后代。这个故事,怎么说呢?开始让人有一些不可思议,但是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宋代理学乃至阳明心学认识“性”,或者说认识“好色”的契入点。
通过张骞和苏武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苏武和张骞没有说因为娶了敌国的女子而声名尽失,反而被后世人们崇敬的不断提起呢?而现代的某某男某某女在户外拍裸体写真照片上传网上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和鄙夷,当然还有于雷某某区长的视频动作图片更是让那位区长臭名远扬。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关于张骞、苏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史料补充:
1、《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记载:“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2、《汉书•苏武传》记载:“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二、“去人欲,存天理”不等于禁欲。
如果所有的人都舍弃欲望(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人类怎么繁衍呢!人类不是要灭绝了吗?所以社会上的许多人们并不是那么喜欢佛教。应当表明一点:我没有批判批评佛教的意思,因为阳明心学其实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贪嗔痴是人受苦的根源”这一观点我表示很大的认同。
王阳明也对此有所表示:“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了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翻译一下:“佛教对于‘相’不执著,其实却对‘相’执著;我们儒家对于‘相’执著,其实却对‘相’不执著。”“佛教徒担心父子连累他,于是离开了父子;担心君臣连累他,于是离开了君臣;担心夫妻连累他,于是离开了夫妻。这些,都是执著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他才要逃避。我们儒家,有个父子,就给他仁爱;有个君臣,就会他忠义(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有个夫妻,就给他礼节(尊重妻子,举案齐眉)。什么时候执著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让我们回到第一部分的那个问题: 通过张骞和苏武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苏武和张骞没有说因为娶了敌国的女子而声名尽失,反而彪炳史册;而现代的某某男某某女在户外偷拍裸体写真照片上传网上而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和鄙夷,还有雷某某区长的视频动态截图让那位区长臭名远扬了。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心学公式一:“去人欲,存天理 。减去不合理的欲望,存下天地间的真理。” 于是我们不难得出:
一、张骞、苏武他们消除的是希冀投敌后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私欲(不合理的欲望),但是遵从了内心的真实意愿,坚持了忠义的真理。让我斗胆来描述一下他们的心理活动:“我不会投降,我宁可在贝加尔湖畔放羊,过十几年艰苦的生活,也不屈膝投敌。但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很希望自己有个儿子,我要对得起我的祖先,不能让香火断绝,所以我娶外族的女子是合乎情理(天地间的真理)的。当然不能否定的是,可能他们还有一些客观实际的生理需求。总体来说,他们成功的进行了“ 去人欲,存天理 ”这一公式的正确的运算,没有身败名裂,反而彪炳史册。
二、雷某某区长的行为估计就不能用这个公式了。应该换一个:存人欲,去天理。在此不能多说和解释,请小伙伴们结合上面一段进行自我创作。可以来一些类似上面的心理活动描写。
不过,小伙伴们:人欲和天理可是会相互转换的。因为一个人如果心中特别喜欢钱,特别追求权力和虚名,特别喜欢美女(当然喜欢美女一般是隐性的自我心理活动)时,他所认识的人欲和天理便会不一样。
让我们通过杨过和小龙女的故事来加强一下认识:杨过和小龙女深居终南山古墓,杨过拜小龙女为师。日久生情,过儿和小龙女很想结婚。但是却招来了江湖人士的反对,其中不仅有郭靖的女儿郭芙,以及其他不喜欢杨过和小龙女的人,甚至还有郭靖黄蓉夫妇。因为江湖人士们认为建立师徒关系的两人不能做夫妻。因为天下自古之理是:老师是君是父是母,儿子怎么能找辈分比自己高的人结婚呢?这不是乱伦吗?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郭芙反对,可能不是因为她认为师徒结婚是乱伦(自我认为的天地间的真理),而是因为“她喜欢杨过,杨过和小龙女,现在没希望了”的私欲(这真的是私欲,郭大小姐,你真善妒。后来还砍了杨大侠的一只手,真是没天理)。郭靖反对,是他在认为师徒结婚是乱伦(自我认为的天地间的真理)的同时;更是觉得江湖人认为他管教不严没有教育好杨过,伤了他颜面的"私欲”(这真的是私欲,郭大侠,你不知道过儿和小龙女是真情真义吗?你是他爸杨康吗?能做的了主吗)作祟。黄蓉反对,可能就是她因为不喜欢杨过他爹杨康,所以认为杨过也是个好色之徒,专门喜欢乱伦。
可能说了半天,大家有些混乱了!那么大家看电视剧的时候为什么会认为杨过和小龙女不是乱伦呢?可能大家不是局中人,所以没有了固有立场,所以也就没有了“私欲”。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大概就是一种发自内心追求真善美的天理吧!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提倡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也正是契合了这一点。如果王阳明老先生也在看《神雕侠侣》,那么他一定会赞同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希望杨过和小龙女终成眷属。
所以上文的雷某某区长的确没有履行好一个公务员的职责。王阳明说:“有个君臣,就会他忠义;有个夫妻,就给他礼节。”既然是国家干部,那么就请你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既然有妻子,那就不要去找年轻漂亮的姑娘了,免得妻子生气伤心。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 去人欲,存天理 ”不等于禁欲。心学不是要人禁欲,而是尽人伦,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王阳明先生想告诉现代人的,应该是:作为一个丈夫,只能有且一个合法的妻子,就不要去找情人、小三、二奶、如夫人、小妹妹、小姐姐。要做一位合格的丈夫:就要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她生病了好好陪她;不要因为同事聚会喝得烂醉,然后让妻子伤心;不要工作不如意,回家后就把怒气撒到妻子的身上。好好爱自己的妻子,用一生去照顾好她。至于性,那是“饮食男女”的问题,你总要传宗接代吧!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没有告诉你要做什么吗?(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