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四届质谱论坛后对中国科研环境的一点思索

2019-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davidlina

      这两天参加了科学仪器届的第四届质谱论坛,听了一些科学家的报告,对于国内科研现象颇有感触和忧伤。

    我们印象或希望的科学家尤其是顶级科学家、如院士或学科带头人,一定是学术精湛、学富五车的,但今天听了一位南京大学陈*渊院士的报告简直让我在下面想把他哄下台。报告讲的是多年前的技术、而且对于内容及其不熟,照本宣科,让我们这些门外汉都觉得内容配不上这个会议,更配不上他的头衔。

    而接下来的几位年轻科学家中科院上海某研究所的朱正江和从威斯康辛大学回来的李灵军教授的报告让我们看到破解癌症和阿尔默兹海默症的一点点希望。

    现在中国科研的资源其实就把握在少数的“学阀”手里,基金或资金在很小的圈子里传递和分配,导致了优秀的年轻人,如果不会“混圈子”很难得到资助和发展。而有些学阀或院士通过控制资金打压和自己学术思想不同的的学者,不仅影响学者的发展,也制约了学术的进展。改变这种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先将“院士”变为一种荣誉称号、仅仅是荣誉称号,撤掉手中的其他“生杀”大权,如其各种称号的评选决定权。

    这样也能让我们从心底尊重他们的科研能力,而不是惧怕他们手上的权力。也可以让他们能有更多时间关注他们的科研,而不是疲于奔命各种会议、报告而频繁走穴。只有这样,他们的报告质量才有保证,而不是像江湖骗子一样随便拷贝教科书的内容出来骗钱,他们还被高高的捧着和小心伺候着。

    院士制度不改,年轻、有想法的科学家很难有出头之日,也会让学术圈子更清澈些,否则让生意圈的人都觉得哪里的潜规则太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