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而无法苛责,可称为无奈——复盘《我不是药神》
这几天被《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刷了屏,豆瓣评分高达9分,这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几乎创下了一个记录。恰好杨瑞同志来访,百无聊赖,于是买了电影票去看了这部电影。
影片开始,就通过几个镜头,逐次介绍了主人公的社会关系,帮他应付房东的邻居,卧病在床却只能住在养老院的老父亲,已经跟有钱人结婚的前妻以及跟着前妻生活的儿子,而在过程中我们也分别看到了主人公性格的不同方面,他是一个贫穷懒惰而又不思进取的印度保健品店主,他卖的药品毫无用处,全靠碰运气偶尔能骗一两个钱,由于生意不好,他长时间欠着房东房租,用各种办法躲避房东的追讨;他无能脾气却很大,对于前妻与自己离婚耿耿于怀,而却又无能为力,所以在前妻与自己商议要带儿子出国时大打出手,可是在被警察小舅子攻击时又畏畏缩缩,毫无男子汉气概;他把父亲扔在养老院,对于父亲日益虚弱的身体只能装作看不见,可能看出来他并非不孝,他在父亲不肯吃饭的时候支开护工亲自喂饭,为了帮父亲治病他做起了自己原本不想染指的生意;他不算是一个好父亲,不能给儿子好生活,可是儿子却跟他很亲。归根到底,他只是一个四十来岁一事无成的离异中年男子,上有老下有小,在夹缝中别别扭扭委委屈屈地生存,跟伟大这个字眼毫不沾边。
为了给父亲做手术,程勇开始做起了走私印度药品的生意,最终成型的团队里,除了一开始带给他信息的吕受益,还有在屠宰场帮忙的小痞子黄毛,在也常跳钢管舞的思慧,以及把上帝挂在嘴边的牧师老刘,这样的团队多少有些不伦不类,但是却都被一个主题紧密相连在一起——疾病,除了主人公程勇,其他人都是慢粒白血病患者或患者家属。
这样的关很微妙,程勇是老板,可是自己的员工却都不是为了钱才给他打工的,他能够带个他们的是活下去的希望,但是作为老板的主人公自己却没有得病,走私药品对于他来说只是赚钱的手段,是提升个人身价的方法。几个人之间看似维持了稳固的平衡,其实这种平衡很容易打破,因为主人公原本就是个毫无原则的小人物,对他来说赚钱当然是重要的,可是为了赚钱进监狱就得不偿失,不管这件事情能救多少人,毕竟是走私的买卖,随时有可能被抓,可是对其他人来说就不同了,这个生意就是自己的命,而对于其他病人承受的痛苦他们也能感同身受,故而在卖药品时获得的道德成就感要高得多,责任感也重的多。
在影片的前半段,这种矛盾一直潜伏在整个故事中,虽然没有显现,却可以从细节展现以及气氛烘托中感觉到,比如在与各群主接头时群主们都没有摘口罩,而经过程勇的要求和思慧的劝解,才心不甘情不愿地露出口鼻,能够明显感觉到群主们并不尊重主人公,最后屈服不过为了能够得到廉价的药品以维持生命;比如思慧在受到主人公保护后,把主人公带到家里准备肉偿,从她熟练的动作和稳定的心态,能够看出这肯定不是她第一次这么做,在这一刻,思慧并没有把主人公当成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平等的朋友,而是想其他客人一样,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活下去,她可以向他出卖自己的身体。所以虽然矛盾爆发之前,导演和演员尽量在影片中插入一些荒诞和幽默元素,却丝毫无法让观众放松下来,反而加剧了压抑的情感,直到小团队第一次冲突之时,这种情感有了一个轻微的发泄,虽然是影片一个小高潮,但是我相信观众们在此刻是松了一口气。
冲突导致了故事的转折,也终于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每个人都知道这么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可是为了维持现状,每个人都压抑着自己,所以在故事的前半段,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作为观影者,我们从电影中获得的信息,就是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难处,为了生存,被逼无奈服从主人公的领导。
在冲突之后,主人公明确表达了不想再做这么危险的事情,小团体合作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土崩瓦解是当然的结局。电影使用了一个很传统的方式,敷衍地穿越了一年的光阴,主人公再出现时已经不是那个交不起房租的小保健品店店主,摇身变成了月利润几十万的纺织厂老板。我们无法了解主人公到底经历了什么,这种事业上的转变到底怎么发生的也无从知晓,不过可以猜测到的是,这份产业的启动资金,一定有之前卖药时利润和张长林购买经营权的几十万,但是这种事情电影不会说的,电影只会把主人公怎样为了纺织厂向客户点头哈腰,怎样在深夜赔客户在夜场消费,之所以这么处理是因为主人公很快就要伟光正起来了。
吕受益的妻子给主人公带来了坏消息,这个坏消息不仅仅是一个老朋友已经病入膏肓,更是当年他给当年跟随他的病人们没有如他所承诺的那样得到药品,从他手里拿走印度药代理权的张长林涨了药价,随后被警方通缉,病人们早已经没有便宜药买了。吕受益在医院的无助,以及之后的死亡,都给了主人公极大的冲击,包括吕受益的妻子和黄毛的态度,这些都加剧了主人公的内疚,导致他做出了再次走私印度药品的决定。
在这部电影中,主角只有一个,就是徐峥扮演的程勇,没有所谓的女一号男二号,其他人不管出场顺序先后还是戏份轻重,全部都是配角,他们的出现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表现主人公的变化。在这些人物中,吕受益时最重要的一个,他可以被称为线索人物,从一开始主人公接触印度药品,到与群主沟通打开销路,再到主人公精神的转变和升华,均有吕受益参与其中。而最后他和黄毛站在人群中以一个普通病人的方式出场,也将整个电影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客观来讲,主人公的转变有一些生硬,在故事的上半场我们刚刚见识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贩,后半场就看到一个慈悲为怀的药神,这种前后差异巨大的对比之下,带个主人公的冲击就显得苍白了许多,兄弟的死亡,朋友的态度,固然可以带给他冲击,可是却不足以舍己为人,赔本卖药,再加上电影中段对时间进展的敷衍,导致整个故事有一些割裂感。
不过电影的前后呼应做得非常好,大大消弭了这种割裂感,吕受益见到主人公时客套地放了几个橘子,到程勇得知吕受益并病重再去看他时他再次客套地让程勇吃橘子,包括吕受益的葬礼上小黄毛躲在角落吃橘子;程勇第一次见病友群的群主要求他们摘下口罩以示尊重,而最后程勇被送往监狱时来看他的病友主动摘下口罩。这样的呼应非常多,前后既有对比又有联系,使电影前后联系成一个成体,在不断推动着故事走向高潮的同时,也使情感的升级更有层次感。
相较于电影的火热,其实主人公的原型及其经历出名更早,整个故事即使不加演绎,都值得大书特书。相比原型人物陆勇的结局,电影中主人公的结局显然惨了点,陆勇虽然被拘留多日,但最后仍然被检方决定免于起诉,未遭牢狱之灾,但电影中的主人公程勇却仍然获刑,在监狱中呆了三年。我在刚看完电影的时候以为这种处理就是单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悲情和高大,可是现在想想,当时的想法太肤浅了,这种处理,显然更能凸显法与情之间的冲突,让电影着力表达的无奈更加突出。
最终,电影以药品被列入医保范围作为结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并不是最好的结局,可是却是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在这个故事中,保护自己权利的药品公司没有错,维护国家法律的警察和法院没有错,帮助普通病人的主人公没有错,努力求生的病人没有错,就连卖假药的张长林,都在警察的审问中仗义了一回。然而最终,主人公入狱三年,固然医保可以报销购买药品的费用,可是国家修订法律法规需要时日,这段时间病人怎么办,没医保的病人怎么办,医保报销不够及时怎么办,这些都实实在在地摆在人们面前。
一部爆米花电影中,观众可以轻松找到其中的坏人,把情绪都宣泄出来,可是一部反映现实的电影,观众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之后却发现根本没有坏人,积累的情绪根本无处发泄,最终只能轻声叹息。结局不满意,却又无法苛责任何一方,这大概就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