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读写交流群读书好书推荐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真的值得去看?!

2019-05-14  本文已影响17人  不老半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回独立思考的原味,形式极简,内容丰富,只需一册笔记本的信息整理法。”在新书的腰封上,切中要害的介绍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样,核心内容就是信息的“一元化”,只不过本书将范围从“书籍”扩大到了日常所有可能获得信息的途径。看过这两本书,我觉得有一个“精读细查”的思路。
确切的说,这两本书作为一个工具书的意义比技能书的意义更大,因为总结起来目的都是“如何学以致用”,一个更加精确到读书,“选书——购书——读书——活用”,讲授的是读书读到点的方法论;另一个针对接触到的所有可能的信息,“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具体化”,讲授的是将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尽可能的进行加工,并输出的方法论。
人类是健忘的动物,特别是信息时代,大多数人被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吸引,就如同沙漏一样,过滤的功能严重退化,吸收的能力更不用说,运用到实际中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还能体会到“知识恐慌”的焦虑,这两本书作为工具书时常放在手边,绝对有益无害。

一、时代契合

日本人开始呼吁重视知识生产,是从通常所说的制造业开始陷入低迷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已经是40年前的话题了。该书的作者是日本人,我们能看到这本书,其实已经跨越了四十年的“区域”经验,吸收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所以我们是赚大了。从现实来看,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遇到了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大时代,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参与竞争,已经严重落后了。乱世造英雄,越是变革的时代,越是有想法、有能力的人的舞台,而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各种“程序”,在这个时代,也像传统制造业一样,显得能力不足,不仅仅是横向对比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获得能力的能力还不断地被超越。
这本书解决了40年前日本国民的焦虑,如今转换到我们,年代不同,时代背景不差上下,正好适合倍感焦虑的我们。

二、我的自身经历感受

1.以前的自己

我是一个爱动笔的人,每每看到什么新鲜的东西,都会动笔记下来。而且为了记录,对记录本也进行了分类,甚至动用了onenote、为知笔记等电子记录。但是一直有个感受,就是记过了就记过了,只是当时”看着感动“,过后就搁置一边了。回头想想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分类太多,有的时候记着记着,某一个领域因为受到影响,就暂停了,笔记也就搁置了。
二是笔记本紧紧成了”练字“工具,因为感受不到笔记的后续价值,一些笔记本记了半截,也搁置了。

最近几年,微信公众号、网络课程,在大数据的冲刷下,从以前的主动筛选到现在的”椰风挡不住“,不时的敲开心灵的窗户,沾边的不沾边的都会撩到眼球。知识经济到来了,挣钱不仅仅常规的上班一种方式,工作不仅仅坐在办公室一种模式。思路不打开,步履再僵化,时代抛弃你已经不那么留情了。

2.学到了什么

(1)通过两本书的学习,我想说,我首先得到的不是记笔记的方法,而是对记笔记重新有了认识,"笔记本就是自己的财富",因此,我又把以前几年记录的笔记重新翻了出来,决定在一个月内对它们进行一个梳理。
首先,笔记虽然记得是别人的东西,但是因为我们受到感触才记下来的,稍加加工就会成为自己的东西。
其次,书中介绍的一些"仪式感"的方法,更是丰富了这份”财富“的表现方式,让财富显性化。
(2)通过两本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消减了”信息时代“带给我的焦虑感,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对”不掌握就落伍“的各种”严重警告“的取舍。
(3)作为职场人,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在最本质的事情——学习力的培养上,给予了我最有效的帮助。

三、本书的主要逻辑

序言

知识生产,两个维度。一是知识是可以生产的,可以通过知识生产提升你的价值感的;二是知识是需要生产的,没有加工的知识是信息,只有生产成产品的信息才是你的知识。而要做到知识生产,最佳的工具就是”一元化笔记“,因为一元化笔记:

01 简洁而简单,不会造成混乱
02 可以无压力的持续使用
03 自由度高,能够随意调整

第一部分 一册笔记本构成的知识生产体系

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笔记本能够帮你解决:

01 提供加速思考进程的线索
02 得到新视角和切入点
03 获得灵感和想法
04 将想法变为成果

只要你将有趣的、炫酷的、美丽的、可爱的、想要的、可尝试的、能让工作生活更方便的都记下来,因为这些是你内心的想法,因此在你召唤的时候,内心的想法也会迸发出来。
赋予笔记本工具以外的情感意义,也就是刷出笔记本在内心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第二部分一元化笔记的三条规则

一元化 时序化 索引化
不能让笔记本成为存储信息的硬盘,而要让笔记本成为自称一体的智能计算机。一元化笔记本有的这三条规则,需要你去为此做些工作,这一部分也介绍了这些方法。

第三部分高效率记录信息的书写和粘贴法

如何书写、如何分割、如何制作标题、如何实现再加工、如何使用工具、如何标记、如何粘贴。看似”一锅烩“的笔记,实际在这些方法的使用下,就是进行了梳理和分类。

第四部分孕育创意的生活日志

生活是最贴近你的内心的,用日志留住未经加工的生活,就是你创作的最好源泉,日常记录的意义在于两点:
1.这不仅仅是让你记流水账,而是通过记录日常要出发你当时当境的感想;
2.日常记录是从专业记录的对立面说的,意思是让你写下思想的包袱:

01消除选择带来的压力
02顺便启动思考
03促进深入写作

第五部分帮助活用素材的知识生产技巧

介绍了收获创意的五个步骤

01 收集
02 咀嚼
03 发酵
04 顿悟
05 具体化

五个步骤里,第一步是基础,因为创意必须有积累的基础,”创意意味着既有事物的再次相遇,尝试对既有事物进行出人意料的组合,将既有事物用于意料之外的地方,在以外的情况下活用既有事物“。看似是使用方法论,其实是解决了你的思想问题。当然,这一节里介绍了每个步骤的具体做法,但是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让我觉得我的笔记很有用。

第六部分方便自由参考的笔记索引化

一锅烩的笔记,用起来要毫不费力,还是需要进行后续整理的,这一部分介绍了目录的制作、标签的设置、切口的有效利用等方法,对我们的”财富“进行分类。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这也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我们记下来的东西,有用的要长期保留,没用的也要干脆除掉。
老师教不教,靠机遇;我们学不学得到,也要有能力。学习”学习的能力“,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

最后,我想说读这本书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在未读之前,我向自己说,一定要好好读,一定要通过这本书达到一个让自己学习力倍长的效果,这一段时间下来,自己的心理也起起伏伏好多次,有焦虑带来的压力,也有一时的顿悟,现在实现了心理的瓶颈。最重要说的是,焦虑来源于压力,我们自己不停地搬石头往头顶压,何时才会是个头。回到开头说的”精读细查“。

”精读“指的是学习两本书的方法论,这些地方要搞明白这么做的背景、好处、以及细节,能够入脑入心,学到做到就够了。
”细查“指的是别人的方法,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运用到,在我们日常运用中遇到了困惑及时去查作者的方法,不断完善,逐渐做到最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