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读书笔记5|阅读教学的小任务驱动

2024-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青箬笠0

  一、小任务设计基本形式

1.多维比较

多个维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本的不同版本比较阅读,可以是假设性比较,即对文本进行创作假设,可以是不同文本之间任务的勾连。

  想到看九下语文课本时,感觉第一单元《海燕》与第二单元《溜索》,虽然文体不同,但写法有相通之处,都是直接描写主要形象之外,还用环境烘托渲染,其它事物进行对比,更突出主要形象。可以放在一起学习文章写法。

  课本中的送别诗,一首首分析讲解,体会内容、情感、写法,学生学到的是支离破碎的内容。如果把课本上送别诗放在一起,就可以发现表达方式、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点,就能够比较完整地学习送别诗的特点。这样把一类不同文本放在一起比较,比较容易发现规律。

  不同文本可以是相同内容不同文体的比较,这样比较易于把握文体特点。如把郦道元《三峡》与宗璞《三峡散记》、刘白羽《长江三峡》、余秋雨《三峡》放在一起阅读,至少可以发现说明文与散文的不同点。八年级毛宁教授的《清明上河图》与冯骥才的《清明上河图》、张晓风《雨之调》中《清明上河图》比较阅读,体会说明文与散文的不同点。

  学习乐府诗、格律诗、词的不同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各选一首代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同一文本也可以比较阅读,如《孔乙己》中6.7.8段孔乙己平常来酒店的情景与11段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景比较,更可以体现孔乙己处境的凄惨,众人的冷淡冷漠冷酷。

  2.创意表达

  感觉很多以写促读的活动都可以算是创意表达,包括下文黄老师写的第三点“角色置换”也可以看作创意表达。比如描绘“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画面(注意运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3.角色置换

  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角色代入。如散文《老王》,老王生命最后时刻去看杨绛,站在老王的角度,描述老王的心理。这样的活动确实是理解作品中人物,打通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非常好的方法。

  如《我的叔叔于勒》,母亲得知“我”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对“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从表点符号可见母亲情绪有多激动,由于爸爸的示意,母亲不再说了,“大家都不再说话。”设想此时,若瑟夫想对母亲说什么,或者是设想若瑟夫的心理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4.文本变形

  黄厚江老师《廉价》课例中,就是把《蒹葭》与琼瑶版《在水一方》、老师改写的《在水一方》比较,意象,内容,情感,体会《蒹葭》重章叠韵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5.矛盾设置

黄老师谈了自己的课例《谈中国诗》,引导学生重新为文章拟标题,读文本。发现重拟标题与文本的矛盾冲突,发现作者的标题恰到好处。

  黄老师说,可以通过小任务设置矛盾,有意造成文本解读的冲突。

  想到的是《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说“我”对阿长“憎恶”、“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后文又写“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从标点符号可见作者对阿长的深情。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是否矛盾,你怎么看?

  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二、设置小任务的原则

  1.立足文本,力求发现“这一篇”的独特价值

  黄老师教《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学习这一篇,学习了契诃夫小说的风格。由一篇文章到一个作者的创作风格,有深度。学习《昆明的雨》,了解作者及作品的随性。以此类推,如果带领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怎么由一篇进而学习老舍散文的特点?由《秋天的怀念》到史铁生散文的特点?

  2.立足文体,力求呈现“这一类”的体式教学

  每一类文体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任务要按文体阅读方法来设计。“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3.立足阅读,力求突出“细细读”的阅读导向

  设计阅读教学小任务,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阅读”。把文本读透读细读深。

4.立足活动,力求调动“每一个”的真实参与

  全体学生能够参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