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你会提问式沟通吗
『这里有每个家庭需要的内容,点蓝字关注↑』
文|大道 图| 网络
有人说:父母提出问题的品质,决定了孩子成长的品质。这是很有道理的,父母运用怎样的提问方式,孩子自然会受其影响,做出对等的回应。父母只有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孩子才能高效地回答问题。
下面是几种不同的提问方式:
1、封闭式提问 vs 开放式提问
泉泉的爸爸带他去动物园参观,一到园里,爸爸就开始对泉泉提问:“泉泉,去年爸爸带你来这里,你还记得吗?”
“记得。”
“泉泉,你看动物园里鸡和奶奶家里养的鸡是不是一样的?”
“泉泉,你看长颈鹿出来了,它的脖子多长啊!长不长?”
……
泉泉的爸爸与泉泉的沟通是存在不足的,因为泉泉爸爸的提问全都是封闭式提问,即一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是”和“否”。当面对父母这样的问题时,孩子便失去了深入思考的机会,而只能随着父母的指导被动接收信息。封闭式提问的后果容易使孩子的思维受限,不愿意对总是进行深入思考。
同样是带儿子参观动物园,熙熙爸爸在入园之后只是默默跟随在身边,让熙熙自己观察。等熙熙的注意力从动物身上转移的时候,爸爸才问道:
“熙熙,你记得咱们每一个看到的是什么动物吗?”
“熙熙,你说小长长颈鹿怎么和大长颈鹿亲吻呢?”
“熙熙,你说小猴子为什么那么爱动呢?你觉得哪种动物像猴子一样活泼呢?”
由此可发现,同样是参观动物园,参观的动物是一样的,但是,熙熙的爸爸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更能引发孩子进行多向思考。孩子看到的动物特征很重要,这是固有知识,但由固有知识展开的知识延伸更重要。孩子的大脑正处于生长期,主动思考能够促使孩子形成发散型性思维。
2、 破坏性提问 vs 建议性提问
期中考试后,玉婷回到家。
妈妈:“怎么样?这次考了多少分?”
玉婷把书包里的成绩单拿出来递给妈妈,然后默默地低下头。妈妈看见玉婷语文86,数字68的成绩,一上来就问:“你为什么没考好?”
玉婷本来就很难过,现在面对妈妈的提问更是不知道说些什么。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像“你为什么没考好”“你为什么不能老实待会”“你为什么要早恋”这些都是属于破坏式的提问方式。破坏式提问的句型结构是“为什么+负面信息”。破坏式的提问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帮助,而且还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当我们问“为什么”时指向的是过去,其实就是说:“那件事情做错啦,你很差劲,我应该承担责任……“这让孩子觉得很糟糕,很失败,这时他是很难做出回应的,也不能从中得到成长经验。
同样的情况,妈妈看到多多的成绩不理想,问她:“多多,你觉得下次考试怎样才能考好一些呢?”
这时,多多歪着头,眼球往上一转,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因为数学老师讲课我有好多听不明白,她那么凶,我也不敢去问问题,所以我想找一个数学辅导老师,把我不懂的问题都给我讲清楚。”
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某种行为出现偏差是多方面造成的,家长不要纠结于考试的结果,而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引导孩子主动解决问题。“你觉得下次怎样做才能更好呢”这样的建议式提问会给孩子一种改变现状的动力,因为他不但没有从过去的事情中接收到负面的因素,反而拥有了可以变得更好的激励。
3、责备式提问 vs 趣味式提问
涵莹抱着露出棉花的布娃娃,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娃娃烂了。”
“你这孩子,真是不听话,我告诉没告诉你不许你玩剪刀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可是我想看看娃娃的肚子里有什么。”涵莹委屈地说。
“烂了就扔了吧,以后再也别叫我给你买娃娃了!”
涵莹一言不发地站在一旁,极其难过。
要知道,孩子是没有生活经验的,他不知道大人眼中的是非对错,只会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行事。如果父母一味地对还未拥有健全认知的孩子采取责备式提问,那么孩子好奇的天性便会受到压抑,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孩子会渐渐变得无能、无助、烦燥,甚至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相同的情况,妈妈看着哭泣的维维说:“别哭了,告诉妈妈你怎么会把自己喜欢的娃娃给剪开了呢?”
“因为我想看看娃娃肚子里有没有宝贝。”
“哦,是这样啊!那你看娃娃的肚皮都破了,她会很疼的。妈妈是医生,让妈妈把娃娃缝起来,好不好?”
“好,谢谢妈妈!”维维用力抱住了妈妈。
上面所有的文字,摘自李群锋所著的《儿童沟通心理学》,我在想的问题是,我们自身进行沟通的的目的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说,人们需要沟通,大多数原因可能因为是对某一件事情的意见不同,需要通过交流来把不同的想法进行分析,从而把不同化为相同或者相似。
而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他们的认知尚处于学习和形成阶段,那么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很多的尝试,也就避免不了试错。而试错过程,需要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懂得沟通的父母不光能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本领。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父母,实属不易。
因为我们在求学的阶段,学了文科,学了理科,但是对于与人交流和沟通的知识,没有专业的书籍,没有专业的老师,自己能学到的这方面的所有知识,基本都是来自父母或者身边最亲近的人。
所以,我们能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很懂得沟通和交流,孩子也是 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把它称之为遗传。
我觉得更接地气地说法为耳濡目染的熏陶,就好像一个拥有了绝世武功的人,他的孩子武功又会如何?
嗯,这算不算是一个开放性的提问?
关于大道:自由设计师、全职妈妈、摄影发烧友、爱写东西的小作者,同时也是努力学习儿童早期教育的小学生,身兼数职却也游刃有余,乐在其中。微信公众号:大道聚焦,微博:大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