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课前后
这是我第二次准备公开课录课,其实也算是第一次。因为,在去年一个信息技术教学评比中被要求上传一节录播课,只是讲课是我讲的,但是后期制作却是别人帮忙的。所以,对我来说,只是一节公开课而已。但是,这节课,与往常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我备课备了三五遍,更是因为录课录了三次。
一、备课
按照老师的要求,备课要提交两份:一份是使用数字技术之前的备课稿;另一份是使用数字技术的备课稿。第一份备课稿好写,因为照着教案书抄一份就好了,毕竟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但是第二份教案就不容易了,“数字技术”这个对我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存在。虽然平时也有在用课件,可也都是简单的ppt,或者最多里面用个思维导图,或者插入一个视频什么的,要说多复杂的技术还真没有。
于是,我利用101和希沃,同时查阅我选择的这一课时的课件,选出和自己思路差不多的课件,再经过删除和修改,做出属于我自己的。保存好后,再反复看我的第二版的教案,一边看一边对照我的课件,最后发现课件和教案对不上,课件页数太多。所以我就再反复研究课件,想想这一课我要带给学生的重点是什么?要如何让学生都能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中?要如何保证学生能学会?
也就是说,这节课我讲了,学生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能说出来;说出来的也不一定对。归根结底——如何让学生学会!
教案就放在手边,把课件重新过一遍,并且把和这节课的主题不搭的删去。比如2c就可以不讲了,直接2a,2b,2d和2e。把思路重新在脑子过一遍:从“交换生”引入课题“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再引入到在国外我们要了解他们的餐桌礼仪这个主题。
于是,文章从Lin Yue去法国之前的紧张开始,到之后在她的寄宿家庭的快乐,最后的逐渐适应结束。全文分两大段,也是两个小标题:一是围绕寄宿家庭;二是围绕餐桌礼仪,而我们的重点也是第二段。
第一段我用思维导图的板书形式,让学生说出寄宿家庭的每个人对Lin Yue的帮助是什么,把关键词写出来。接下来就是第二段,给学生的任务也就是课本上的2d。把法国的餐桌礼仪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写下来。
班里同学分两组,一组找应该做的,另一组找不应该做的。在课件上显示,提问,再齐读过一遍。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在此,我特意设计一个小游戏——两个学生根据餐桌礼仪PK。
接下来就是了解我们自己国家的餐桌礼仪了。首先看个小视频,测测自己了解多少,有哪些礼仪是自己不知道的?最后写一封邮件给你将要来中国的法国朋友,告诉他关于中国的餐桌礼仪。
如果有时间可以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如果没有时间,那就下节课选出几个学生,让他们给全班同学分享。最重要的就是告诉学生要学会“入乡随俗”。
确定好课件,也写好教案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开始吧!
二、录课
把课定到第三节,这样同事们还可以来听课,提提意见或建议,集思广益。
第二节下课我就带着我的“道具”进班了。打开电脑,把课件打开。手机两部各自放在放合适的位置。
上课铃响了,我这个站了二十多年的老师竟然有些紧张,学生也被我影响的有些拘谨。给他们打打气也是给自己打气:“没事,这次不满意,再录一次。这没事,和我们平常一样的啊。”随着进入课堂,我和学生都投入进来,正当我为学生松一口气时,电脑卡了,再点,直接关机了。
好吧!用孩子们的话就是关键时刻掉链子这节课录课是肯定不行了,但是课总要还要往下讲,所以我就把黑板拉上,继续往下讲。课讲完也下课了,我松了一口气,还好。只是没有用课件。首先报名通知上,这一条就不过关,那只有重新录了。
第二遍录课放在第五节。因为电脑打不开了,只有去会议室上课。把两部手机还是放合适的位置。相互问好后,进入正式的课堂。一节课还好,没有出乱子,自我感觉良好。
下午没课,和我的一个小助手一起剪辑视频,要把两个零头合并一下,剪,删,加。但是发现了一个很不好的事情,因为这几天班里孩子感冒发烧的特别多,特别是在录课手机边上的一个孩子,自始至终都在咳。上课时不太注意,只是单独过这节课就感觉这孩子病的不轻。我也不剪了,直接去班里喊他,跟家长说下,带着孩子去看病。第二天他来了,看到我说:“老师,我不想耽误课,何况我们还是录课,我不想请假。”
“孩子啊,我要谢谢你,所以你要快点好起来。等你好了我们再录一次!”我咬牙切齿的说。
“真的吗?”他眼里都出星星了。
“真的。我对昨天的还不满意,所以决定再录一次。”
“那好那好,那这样我就可以回答问题了。”他仿佛吃了糖,“昨天我咳嗽的厉害,没法回答问题。老师你明天下午录吧,我该好了。”
“好!”我伸手拍拍他肩膀,“就等你啦啊!”
第三天,早读进班时发现他不咳那么厉害了。下午,我们电脑还是没修好,又搬到会议室,一切就绪只等上课铃声。
这次,孩子们发挥的出奇的好,一节课结束,下课铃响起,孩子们不由得都鼓掌。我也是,为他们的努力和配合。
三、反思
每节课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节课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课堂上自己感觉不错,但是通过看录像,才发现有好多不足,罗列一下:
1、提问学生有局限性;
2、不能照顾到后进生;
3、齐读不能抓重点;
4、作业没有因人而异。
有的学生的基础不好,有时候连读都读不好,导致课堂上不能按照预期的进行。提问一个孩子,回答不上来问题,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没有适当的引导,而是选择让其他同学帮助他。公开课上注意时间,平常课上不能形成习惯。记得一个老师曾说过:一个班级里最低有三个年级,或者说是三个阶段,而我们老师大多数人都是只看到了一个年级一个阶段。想想,我不就是只看到一个阶段一个年级吗?
齐读,其实也是课堂活动的一项。但是对于检测时的齐读,有的学生就有些浑水摸鱼滥竽充数了。所以,应该单独提问,或者按照平常分组的提问,一组找一个代表来回答。课后还可以通过小组组长来了解这一组的学习情况,再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帮助。假以时日,我相信,他们肯定有进步!
作业的是我一直忽略的问题。总觉得一节课结束,只有有作业不就行了吗?但是通过前后备课的对比,我发现作业也有很大差异。留的好了,就是这节课的检测;留的不合适,就是给学生加重负担。一个单词抄多少遍,还是一篇课文抄两遍,这都是机械式的写作业,不符合新课标对作业设计的要求。
虽然我也是从句子到篇幅来给学生过渡,但是最后的写作对于班级的一般同学来说都不容易。或许应该让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写一封信来介绍中国的餐桌礼仪,而让接受能力有限的同学直接写句子。文章就是句子的组合,组合的好了,文章的感觉就有了。组合的不好,不如单写句子。写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
四、结语
“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大学堂,作为老师的我更是明白其中深意。虽然教学已有二十余年,但是在数字技术下的教学,我的每一步都是新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想到课下学生围着我争先恐后的表达着对这节课的喜欢,我忽然发现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我希望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学生带去不一样的课堂。通过不一样的课堂的影响,或许他们真的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