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缂丝瑶池吉庆图,最烧钱的丝织品
2018-02-09 本文已影响9人
正广文化
缂(kè)丝瑶池吉庆图轴,明,纵260cm,横205cm
此图描绘了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在西天瑶池庆寿的场景。9位仙女各捧寿礼,凤凰、仙鹤、天鹿、祥云、灵芝、青松、翠柏点缀其间,以强调吉庆祝寿的主题。
此图轴宽两米有余,是现存明代最大的缂丝作品,可以想见其织机之巨大,工程之浩繁,在历代缂丝作品中亦属鲜见。其织缂并未因画幅巨大而粗率逊色,反而愈显精妙繁复,行梭运丝巧于变幻,除常见的平缂、搭缂外,细部晕色采用长短戗、木梳戗以及华丽的凤尾戗,仙女鬓角用长短戗技法使发丝自然写实,衣纹用构缂技法突出了飘逸轻柔的感觉,瑶池的水波纹及五彩祥云用惯缂和“结”的技法使之更具立体效果。
此图轴画面布局饱满、大气,设色华丽精妙,是庆贺寿辰时之场合精美装饰品。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
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