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教育批判》|人文教育的社会地位

2020-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点点云中鹤

《功利教育批判》是一本批判极端功利教育,提倡人文教育的著作。

作者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政治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律和哲学系教授玛莎·努斯鲍姆。

这本书介绍了功利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的发展脉络,解释了为什么任由功利教育极端化,会对人文教育,进而对西方现代民主制度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因此作者主张,以优质的人文教育,来克服功利教育极端化的各种弊端,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人文教育的历史比功利教育早得多。

西方的人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人文教育的宗旨,在于为城邦培养合格公民。

到了罗马帝国时期,每一个罗马公民都需要掌握七种技艺,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俗称“自由七艺”。

这被认为是西方人文教育的古典源头。

18世纪,人文教育进一步发展。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像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从人人平等的观念出发,提出每个人都有接受人文教育的权利。

康德则提出,要一切为了人,以人为本,不能把人当成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拥有公开运用理性的勇气和能力。

这被视为启蒙运动的纲领,也成了人文教育的纲领。

至此,人文教育的宗旨得以确立,即不分贫富贵贱,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合格公民。

所以,功利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承担的社会职能。人文教育的社会职能是源源不断地培养现代公民,为西方现代民主制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功利教育则要让公民掌握各种实用技能,然后运用这些技能,服务于社会。

目前,功利教育极端化是全球性的现象。不仅在欧美国家,很多亚洲、非洲国家也是如此。

然而,教育不仅仅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它还担负着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责任公民的职责。

因此,社会需要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培养的正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自我选择的理性人。

除此之外,人文教育还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必需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