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子升《捣衣诗》赏析:“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温子升《捣衣诗》赏析:“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文:枯木
《捣衣诗》
【南北朝】温子昇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七夕是我国传统爱情节日,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最早源自先秦时期人们的天象崇拜,结合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外形进行想象,逐渐演绎成凄美爱情神话传说,于是成为今天的“七夕节”。
古往今来关于七夕的诗词不胜枚举,有诸多佳句千古颂扬,诸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杜牧的《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今天我们选取南北朝一位著名诗人的七夕诗词,略作赏析。
这位诗人名叫温子昇(495~547年),字鹏举,祖籍太原,祖父时移居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市),晋朝大将军温峤后代,兗州左将军长史温晖之子,是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之一。(《魏书·列传第七十三·文苑·温子昇传》)
温子昇少时勤学,博览百家,北魏孝明帝熙平初年(516年)参与射策科遴选,同试800余人,温子昇与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高中。当时参与遴选的都不服气,于是主考官东平王元匡让温子昇出面应对,所有来争论的人都被温子昇的才气所折服,不得不怏怏而归,于是温子昇一举成名,二十二岁被补为御史。
温子昇在北魏历官郎中,侍读兼中书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领齐州大中正等职,参与北魏孝庄帝诱杀权臣尔朱荣、元天穆。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元瑾作乱,高澄(后北齐文襄帝)疑子昇同谋,囚入晋阳狱,是年饿死狱中。
温子昇擅于诗词文赋,蜚声南北。梁武帝萧衍称他为“曹植、陆机复生”,叹自己梁朝一百余诗人都比不上子昇一人;阳夏太守出使吐谷浑,“见其国主床头有书数卷,乃是子升文也。”济阴郡王元晖业尝道:“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
唐张鷟撰写的《朝野佥载》记载,温子昇曾作《韩陵山寺碑》文,南北朝“穷南北之胜”文学家诗人庾信被羁留在北朝为官,南人问“北方文士何如?“信曰:“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后来用“韩陵片石”比喻难得的美文,可见温子昇在当时文坛影响剧烈。
温子昇著有《文笔》35卷、《永安记》3卷传世,这首《捣衣诗》是其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描述闺中女子在秋天思念远在边塞戍边丈夫的闺怨诗,分上下两段,我们略作品评。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锦石”:有美丽花纹的石头,美石,出自晋罗含《湘中记》:“衡山有锦石,斐然成文”;“流黄”:褐黄色的衣裳,泛指衣物,特指绢,《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该句大意为:秋天天短夜长,长安城中,美丽的少妇难以入睡,在石头上在捣洗衣物。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香杵”:捣衣棒槌的美称,出自汉班婕妤《捣素赋》:“于是投香杵,叩玫砧”。“纹砧”:有美丽花纹的捣衣石。从捣衣棒槌传出的砧杵声音,就可以判断出远近;在秋夜里,阵阵砧杵声音,此响彼落,让人听起来非常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下段说明凄凉的原因:秋天的夜色是多么美好啊,七夕看星河灿烂,中秋望月光明媚。本来应该欣赏如此美景,可是为何会夜晚捣衣不休,让人感到凄凉呢?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蠮螉(yē wēng)塞”:蠮螉指的是细腰蜂,蠮螉塞是居庸关的别名,又名军都关。“鸳鸯楼”借指新婚洞房。“天狼”指的天狼星,属于大犬座。古代以之主侵掠,《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后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该句大意为:因为征夫和浣女分隔两地,一个在边关看着北雁南飞,想着家乡思念妻子;一个在长安家中楼上望着北方,牵挂着丈夫的安危。
温子昇这首诗,描写长安女子思念远在边塞丈夫的情形,一方面具有南朝诗歌的艳丽浪漫,措辞优美,诸如香杵、纹砧、锦石、流黄,把捣衣劳作描绘的美轮美奂;一方面又有北方的率真质朴,星月皎洁,远隔一方,夫妻二人,相互思念,却难相聚。把闺怨诗渲染的凄美幽怨,意味悠长,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2020/8/24榆木斋
参考书目:
《魏书·列传第七十三·文苑·温子昇传》
《北史·列传第七十一·文苑》
《陈书·列传·卷六》
《朝野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