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 、谥号、 庙号有什么区别?高考试卷中的文化常识必会题

2023-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语文亦国学

(2007年全国文综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答案应是选“B”。( A项嬴政自称始皇帝,C项唐太宗是庙号,D项康熙是年号)。

哪么年号、谥号、庙号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怎么区别它们?

一、年号  

中国历史上共有800多个年号。中国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更改年号叫“改元”。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汉武帝在位54里,共用了11个年号。

年号虽为汉武帝首创,但中国第一个年号“建元”却不是汉武帝钦定的,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这5个年号都是后人给汉武帝追加的。汉武帝钦定的第一个年号为元封。

使用年号最多的为武则天,她在位期间21年,大周前前后后共使用过十七个年号。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共有720个左右。其中,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夫妇二人。李治在位共34年,先后使用了14个年号。

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

在明朝前,皇帝每当遇到大事、要事,不论是喜亦或是忧,都得更改一下年号。使用多少的年号,一个年号用多久,都由皇帝决定。

从明朝开始,不论在位时间长短,皇帝一般都只使用一个年号了,故史学界常常以以年号来称谓皇帝。如朱棣年号永乐,称其为永乐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称其为崇祯皇帝。

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因此往往也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等均为年号。

至于使用最长的年号,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使用了61年的“康熙”。实际上最长的年号应是“崇祯”,明亡后,“崇祯”年号仍被李氏朝鲜沿用至李朝末年,一共使用了265年。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四分五裂的时期,这种现象便经常出现。例如,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同时,诸多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军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史家因立场不同,著述所用年号多有歧异。年号不仅为纪年之名号,却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内涵和意义。

通观历代各朝所定年号,大多以二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但亦有用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三字年号始于王莽“始建国“。四字年号较三字为多,始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等。此外,尚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

帝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其次是“建”字打头者,有30个;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个。用“隆”字的年号19个;有“龙”字的年号有13个,有“凤”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11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年号重复使用现屡见不鲜。如用 “建兴”11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9次;“建武”年号曾出现7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等年号亦分别曾被6位皇帝所用。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就寓意而论,帝王年号一向考究,并冀望在位期间能四海承平,民安国泰。如唐高祖年号武德,表示以武佐德,平定天下;宋太祖年号建隆,希望国运兴隆。在择字方面,尤偏重《易经》。以《易经·乾卦》之《彖辞》为例,其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仅区区57字,却有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贞、咸宁等六个词汇曾分别被用作年号。也有年号选择颇为随意甚至荒唐者,如武则天称帝后,梦见一巨人,有巨足一双,她觉得是上天降福,便心血来潮,改元称“大足”;唐代宗即位后不久,夜梦天上有巨大黄金印玺掉落于大唐国土,以为吉兆,翌日便取年号“宝应”等等。

使用年号最多的一年,是公元373年,共计有10个。即前秦苻登太初元年;后燕慕容垂建兴元年;后秦姚苌建初元年;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登国元年;后凉吕光太安元年;西燕段随昌平元年;西燕慕容顗建明元年;西燕慕容瑶建平元年;西燕慕容忠建武元年;西燕慕容永中兴元年。

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熙”,自1662年壬寅到1722年壬寅,经历了整整一个甲子,长达61年;其次,是玄烨的孙子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从1736年丙寅到1795年乙卯,共60年。一般而言,同一时间段内年号多而短暂,则折射出神州板荡,国运衰微,而年号少而长久,则显示出国力隆盛,天下承平。

辛亥鼎革,民国肇基,定以国号即中华民国纪年。后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改元“洪宪”,但未几便被废止。1932年,清废帝溥仪充任伪“满洲国”执政,改元“大同”;二年后又更名“满洲帝国”,改元“康德”。但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以清末所用“宣统”为最后年号。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年号成为历史。

年号发源于中国,后传至邻国,日本、越南、朝鲜皆曾各自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由于日本至今仍实行君主制度,故成为世界上唯一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

二、谥号  

谥号是指古代后人对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止,汉复其旧,历代因袭,直至清朝灭亡。

一般而言,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大臣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同时以“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故废除谥法,皇帝无谥号,亦无庙号,对大臣也不赐谥。汉代恢复了谥法,朝中设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

谥号,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颂扬还有:神、圣、贤、文、武、明、德、康、成、昭、穆、元、平、景、贞、桓、宣、庄、惠、敬、肃等131字,《郑樵·谥法》称“用之君亲,用之君父”。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批评还有:灵(乱而不损,故知鬼事,不勤成名)、厉(杀戮无辜)、刺、戾、丑、炀(好内违礼,违天虚民)、惑、夸、抗、缪、爱(吝于施与)、丁、夷、荒、隐等65字,用于昏君小人。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同情的还有:悼、伤、愍、哀、幽、怀、殇等14字。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对这些谥号的意义有专门的解释,历代文官多有研究,其中以宋代苏洵(老泉)奉旨编写的《谥法》一书最著名,其中收谥号168个311条,基本上包括了历代谥号。 

   谥号根据其生平事迹确定褒贬,以此来“进劝成德”,“劝善戒恶”。盖棺论定,褒贬悬殊。,因此谥号选用什么字,事关重大。但是用什么谥号的的权力掌握在君王手中,对死者的评价对带有个人色彩的。

谥号大多名实相符,其中也有不相符的。如晋惠帝司马衷“柔德慈民,爱民好与,曰惠”。又如秦桧死时,被谥为“忠献公”,五十多年后改为“缪丑”。  如杨广原谥号为隋明帝,却被唐朝皇帝改为隋炀帝。 

谥法中还有追谥、加谥,改谥,夺谥等情况,因时局变化而定,不一一说明了。

三、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朝庙号制度被废止。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在隋以前,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而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一同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习惯上常称年号,如康熙皇帝、嘉靖皇帝等。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其年号,如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人们称他们为“康熙爷”、“乾隆爷”,但如果按他们的庙号称呼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区别谥号、庙号、年号,记住一点,凡带褒贬意思的基本上是谥号,如:文帝、武帝、炀帝、献帝等;凡带祖、宗字的基本上是庙号;明清以后的皇帝多用年号。

四、练习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答案C,朝廷不会给平民谥号。

五、附最全年号、庙号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