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梅子
热爱与信念、精神的富足、从容的心态……这是浮躁的时代大多数人缺少的东西。
杨季康,出生于一个不重男轻女的家庭,和钱钟书相伴63年,两人互相理解、支撑, 80几岁高龄的她送走了钱瑗,又送走了钱钟书,走过了从容的105年。杨绛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她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总一如既往地柔韧,可以感受到力量和温暖并济。
01 原生家庭
杨季康成长在开明、富裕且充满爱的家庭。父亲杨荫杭是朋友和导师、母亲温柔慈爱、兄弟姐妹和睦。杨荫杭不重男轻女,杨绛出生时,别家的女佣来打探得知是女孩后流露出失望的表情,他对此不悦;选大学时,建议她不要选择女子大学,男女混校有助于活跃思想、开阔眼界。
02 学习
学生与校长、老师之间没有一点膈应,大家一起用餐,一起讨论问题,随时可以交流。学校讲究自我治理,提倡每位同学参加劳动。阿季在校园里经常捡砖头、拔草。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阿季在这里培养出“清水出芙蓉〞的倔强和不服输的性格。
杨绛不做弄虛作假的事,不说虚情假意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装腔作势,做事大大方方。章太炎先生谈掌故,阿季被老师安排上台记录,迟到加上对方言完全听不懂,她选择一字没记,羞赧之心爆棚。第二天,苏州报纸的新闻说:章太炎先生谈掌故,有个女孩子上台记录,却一字没记。
多年以后,杨绛还是感到说不出的委屈,她在文章中为自己申冤:“我只好服笨。装样儿写写我又没演习过,敢在台上尝试吗!好在报上只说我一字未记,没说我一句也听不懂。我原是去听讲的,没想到我却是高高地坐在讲台上,看章太炎先生谈掌故。
03 生活
大部分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寻找生命的意义,扫地就是扫地,吃饭就是吃饭。
有的人不知道怎样活才不虚度人生:有的人喜欢用物质来奖励自己,赚很多的钱,躺在钱堆上睡觉才踏实;有的人愿意用双脚来丈量脚下的土地;有的人喜欢在书屋里和古人对话;更有人放下书本,拿起简单的行李,相约好友在山水间激活麻木的生命。无论哪一种,都是活着的方式,都是对自己的厚爱。
学识渊博的杨绛明白:历代的哲学家一直在研究,人怎样处理与世界的关系。这个命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是人类终身面对的问题。杨绛在海轮上便知道,在漫无边际的海上航行中,不晕船的办法只有一个: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而要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问的摆动起伏,让自己的身躯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就能永远在水面之上,平平正正。杨绛还知道,世界上的道理总是相通的,在波浪中年年把握“地平线”的办法,也适用于别的地方,这一点让她受益一生。她开始迎合环境,积极“适应”不“与世沉浮”。人的一生,现实与期望常常会发生冲突,获得的,往往不是我们期望的,我们所期望的,不一定能实现。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从不会因为谁缺席而发生丁点儿改变,只有清醒面对才是人生的真谛。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喜交加的演出,不管是沧桑也好,轻盈也罢,只能独自承受和担当。在漫长的生命之旅中,陪我们笑的人很多,陪我们哭的人很少。很多人看到了成功者的辉煌,却看不到他背后付出的汗水和泪水。
在南方 “收脚印”的意思是人死之前,会沿着一生中走过的路再从头走一遍,回顾一生难忘的人和事。这个命题存在一定的难度。毕竟一个将死之人,在脑中回放自己的一生,别人是不知道的。已经不能言语的人怎么回顾的、怎么收的脚印都是不可想象的。毕竟活着的人没死过,死过的人也不会分享死的经验。
04婚姻
夫妻以义合,杨绛和钱钟书是相互欣赏、尊重和支持的,这些都是日常的点点滴滴。
杨绛还在月子里,钱钟书一会报告灯弄坏了,一会说门坏了,都等着杨绛回去修。在杨绛眼里,都没关系,她全然包容丈夫的“生活弱智”。鞋带都不会系的钱钟书,几十年给妻子做早餐。支持杨绛的追求,对妻子的成就赞誉不已,被旁人说有“誉妻癖”。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是让人羡慕与向往的,齐头并进才是婚姻的本质。
05家庭
他们仨充满了温馨,他们不在乎住多大的房子、赚多少钱,而是投身于自己的热爱,“只要在彼此在,哪里都是家。”失去爱女和丈夫后,杨绛替钱钟书整理笔记,把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过节俭但精神富足的生活。
她一生都在自我提升,而不是与物欲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