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德成为一种道德绑架
最近郎朗上了微博热搜。
作为一位知名的钢琴家,上热搜的话题无关他专业的音乐,而是因为“没有帮老婆拎包”。
初看到这条热搜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我看来,家庭出行怎么分配行李是一种私事,只要家里人分配好,谁拿多些少些,根本不算什么事。
可是这种不算事的事,却因为“郎朗妻子(女性)手上大包小包,他(男性)自己两袖清风”,成为微博某些人对郎朗大批特批的理由,成为男性不关爱女性的表现,成为“嫁入这个人家庭真可悲”的判断。
下面我们来看看“某些人”是怎么批评郎朗的,以下均是突破万赞的热评。
热评1:

热评2:

热评3:

我是挺佩服这些人的“洞察力”的,因为几张照片就能判断出“郎朗人很飘”,能得出“这土肥圆的身材(还娶了这么漂亮的老婆),(是因为)上辈子是拯救了银河系”的结论。
至于第一位“郎朗配不上吉娜”的“高论”,更是妙不可言。
其实评论里大多“批判”郎朗的人都喜欢带上一句“这土肥圆的身材”的议论。
在他们眼里“土肥圆”的人是不应该有一个漂亮的妻子的,而且人品肯定也是不太行。
“一看就很油腻,就觉得很恶心。”
1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尊老爱幼”,要“礼让女士”。
这是我们口耳相传的美德,是我们觉得人性美的一面。
可是,当这样的美德成为一种道德绑架,又会是怎样的的呢?
这让我想起了七岁时遇到的一件事。
有一次与母亲坐地铁出行,遇到了一位强迫他人让座的老人。
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我。
没错,他让一个七岁的小孩子给他让座。
当地铁到了某个站点后,上来了一位老人。
他左右看了一下,就径直走到我面前:“小子,让一下座。”
我听到这句话愣了一下:是叫我吗?我要让吗?
他可能见我没有让座的行动,以为我是不想让了,竟然直接一把将我拉起来,就准备坐到我空出来的位置上。
在一旁的母亲一看情况不对,一把抓住他的手,大声呵斥他:“你在干什么?放开我小孩!”
他瞪了我母亲一眼:“怎么,我这么老了要他让个座怎么了?”
母亲回应:“看你这么有力气还以为你是来抢座的,一点不像个老人啊。”
他马上把头顶的帽子拿下来:“看看我的头发,我不是个老人难道你是?”
母亲丝毫没有胆怯:“就算你是个老人,有你这样直接把小孩拉起来的让座方式吗?这里这么多人,你非要找个小孩,是小孩子比较好欺负是吧?”
他即刻回复:“尊老知不知道!他一个小孩子不应该给我让座吗?”
这时候有些乘客出声了:“他这么老了,就给他让个座吧。别和他吵了。”
可是母亲义正言辞的说:“我不是和他吵。让座可以,我没有说不让。但是他这样拉扯我小孩,吓我小孩就是对的吗?有他这样倚老卖老的吗?好好说话就这么难?”
事情的最后,我依旧“被让座”了,母亲把她的位置给了我。
这件事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
美德也会变成绑架人的工具,成为某些恶的帮凶。
2
还记得曾经发生的“老人讹诈帮助她的路人,法院判路人赔偿”的事吗?
有人这样形容这件事:她让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倒退20年。
从此那以后,“扶老奶奶”不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要被调侃的事:“家里有矿啊?还敢去扶老人?”
就像那位将“尊老”挂在嘴上的老人一样,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不值得去帮助的,因为他们不配。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曾经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
这与那些在微博批评郎朗的键盘侠其实没什么区别。
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大肆批判他们觉得不对的事。以“美德”为武器,以“女性”为理由,指点江山。
可我相信,他们在日常生活在一定没有在网络上时那么高尚。
因为那些把美德变成道德绑架的人,根本不知道美德为什么是美德。
他们不过是在泄愤、索取特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