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
一部好的电影,从来都与华丽的场面无关,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实,便足以让它充满力量。虽然《死亡诗社》是30年前的一部作品,可它所触及到的有关教育,生命的话题,即便放在当下仍能触碰到内心深处。是⼀部为⼈⽗母及教育⾏业⼯作者值得观看及深思的电影。
开场便是一所预科学校的开学典礼,校长的演讲没有任何矫情文艺,校长以学校拥有100年的悠久历史而骄傲,更以学校75%以上的毕业生都升入了名牌大学而自豪。
以“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为办学理念的学院,固有的传统教学、凝重的风格与严谨的校风像极了大部分家长心目中的名校模样。
这一年的开学典礼上,校长佩里先生宣布由于原来的英语老师退休,以后的英语课将由新来的基廷老师担任。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基廷老师的到来却在学校引发了剧烈震荡。
基廷老师的第一堂课,是吹着口哨走进教室的,然后又从教室后门走出去。有意思的是,基廷老师吹的这一段口哨,非常巧合地选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这是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赢得战争胜利的一首乐曲。
基廷潜意识里想的就是改变,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与这个学校格格不入的,但是他认为这样的思想和理念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是有害的,而是更加有利的。他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走进课堂,就要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应试教育,他想要帮助学生解放束缚。
果不其然,第一堂课基廷先生就打破常规,他没有在课室里说教,摒弃了传统的刻板与教条,而是带着学生们走出教室,在校史陈列馆里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珍惜时间”的课。以诗歌、学识和热忱引领孩子们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告诉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要学会欣赏文字和语言。”他引用惠特曼的诗句“OCaptain,MyCaptain”(哦,船长,我的船长),还让学生称呼他船长。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而自由的思考,首先就要打破规则的桎梏。基廷的课堂采用“非正统”的教学方法,除了知识传授,他还给学生分享诗歌,会带领学生们撕书、在户外拍手转圈,体会“顺从”的意义、他会突然站在桌子上讲课,说“我站在讲台上是因为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正是这些特立独行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们的激情与活力。他还引导学生坚持自我和本真,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独立规划自己的未来。
很快,基廷先生风趣幽默、独具风格的授课方式就受到学生的喜欢,基廷老师分享的诗歌,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浪漫,自由,释放天性的梦中国度。
崇拜基廷的学生更被“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这句诗打动。他们得知基廷曾是“死亡诗社”的成员时,决定重组老师当年上学时的“死亡诗社”,约定要去到更广阔的“教室”学习、读诗、探讨人生、享受生命的激情,孩子们心底冒险求知的渴望由此点燃。
但是,基廷创新的教学方式却极大地触犯了学校的传统,学生肉眼可见的变化更让校方和一些家长感到不安。校长佩里先生多次当面表示不满,基廷的教学活动也受到各方的阻碍。
种种的不满和冲突越积越多,终究被学生尼尔自杀的导火线引爆了。酷爱表演的学生尼尔,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在戏剧里出演的机会,因为兴趣爱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被父亲训斥后偷偷参加了演出。父子间的矛盾激化到了顶点,一场争吵之后,尼尔在家举枪自杀。
在尼尔自杀后,其父母久久不能接受,他们不认为是自己的错,急需为尼尔的找个责任人。基廷老师被揪出来当作替罪羊,说他“滥用了作为一个老师的影响力,导致了尼尔的死亡。”校方将尼尔的自杀归咎于基丁对学生的教育毒化了学生的思想,并逼迫学生在准备好的证明上签字,勒令基廷离开学校。
虽然学生们都想尽力挽留,可在强大的压力下,学生们被迫签字。但是就在基廷黯然准备离开教室的时候,支持他的学生们不顾佩里先生要开除他们的警告,纷纷站上课桌,高喊“OCaptain,My Captain”
(哦,船长,我的船长),用基廷的方式表达对他的信任、不舍与支持。
全剧充斥着传统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充满了张力和诗意,亦发人深思。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真正的教育,无所谓应试,也无所谓素质。
教育的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就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可、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无形中会形成一种最深的灵魂羁绊。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命的不断完善与建构,是个体生命的不断成长与成全,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另外一个灵魂,未能引起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称其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