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诗和远方
前阵子看简书首页有篇文章叫《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看到题目我过了很久才点进去,因为我下意识的以为作者在批判所有的诗和远方,后来点进去看了才发现不是的。我太主观了。
再过了一阵子又有一篇关于诗和远方的文章出现在首页,我忘了什么名字了。与上一篇持的不同观点,作者大概意思是读千书,行万里是好的。以及父母苟且跟你在不在父母身边不牵扯到什么关系,只要你不管在不在身边都记得父母尚在苟且并与他们一起努力就够了。。。
得我心,故我同。
其实、不诗和不去远方,如果是克制着才不这么做,是不是矫枉过正又过犹不及啊!
诗,也许是文艺青年的专利,远方,就不是了。远方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行万里路,增长见识,在某人那里是上升到梦想高度的。如果是这样,谁有什么资格持着批判的眼光看待谁呢?
当然,跟前面的两位作者一样,我这里也是设定了一个基础才来讨论的,所以不存在什么广泛性。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虽有大同但仍存小异,每个人因为各自的小异而产生不同的选择。何必去说别人应不应该,而如果我们自己是当事人,我们也不必去在意别人所说的,只要我们自己清楚这选择到底值不值得,为之努力,就够了是吧。
不诗和远方的反义词就是在原地好好待着吗?我个人以为是这样的。但,这样好吗?
好比你在这个山头的风景已经望尽了,可不可以到另外一个更高的山头去看看呢?又或者你走到这个山头的半山腰,突然不想再往上了,因为你发觉这山头上的风景没有他处好,于是你返路而回,往你向往的另一个山头。在这里也许还有这种情况,就是你到达那坐山头了,但发现还是原来的好,于是再折腾回来。
一千次的流浪都是为了回家而行的,你赞同吗?
很多美好与成长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跟在一个地方默默努力获得了成就,其实两者没有孰好孰坏吧?只要最后我们都走到同一个高度,就好了吧!
不诗,可以,不远方,不行。这是我的版本。
因为我的故事,是这样的。
我是一个从广东漂到西藏来的妹子,从云南到西藏,一个人一个包就出发了。路上走走停停,只看路上的风景,因为囊中羞涩,所有要门票的景区都忽略掉了。吃的也很简单,但我是一个从来不会把自己饿到的人。我有一套省钱的吃饭法子,在大理和丽江这样高消费的城市里寻找素食自助餐是最好的办法,又吃饱又省钱。就这样晃悠到了拉萨,但钱包里的两千多也全干了,那时出发前我答应自己随遇而安,哪里钱花完了就留下打工。但我不想在跟广州一样拥挤的大城市拉萨待着,于是又途搭晃悠到了林芝八一,开始打工,到了这里的花两三天找到一个饭馆,跟老板约定两个月干完就走人。
这期间来自父母和朋友的质疑很多,回应起来相当费事,我要怎么解释好,我这么喜欢折腾来折腾去这事呢?要回答,盐吃多了,闲得慌吗?
这段路两个月才走完的,但说起来也就七八行字的数量,其实,更多的东西,已经都留在心里了。是宝藏一样会发光的东西,但那些东西说给大家听,大家都会觉得没什么稀奇的。
仿佛我注定了是通过这种方式成长的。这方式比较小众,但不止我一个人在走。
致在远方流浪的我,致在回家路上的灵魂。(到了西藏会让人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不要笑我矫情,我会掩面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