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行记
每周两次的往返公交大概是我一周里置身人最多的地方。
停停走走的路途,此起彼伏的唠嗑,摩肩接踵的移动;开门,上车,付费,起步一连串墨守成规的规定动作;没有支付宝,微信的扫码牌,也没有手机支付的付款码,好像一辆从十年前开来的老故事,还伴着司机是不是问一句目的地,判断着你的是投十元还是五元的“智能识别”
象一部行走的纪录片一样,串起了沿途的所有村镇,车上时不时家常把串成了一家人。
返程的车上,我的左侧坐了一位带帽子的老人,逆光的角度,干净的羽绒夹克,黑色的帽子,浓浓的眉毛,精神的注视着窗外和前方,极富涵养和经历。右侧的过道里,有一对姐弟,不过更像一对情侣。女生已经在最后一排的仅有的座位上坐定,小男生还是站在她的对面,撑在双手过道两旁座位的扶手上,随时保持面对面的交谈,哪怕是只是前后的距离,也要面对面的陪伴。
斜对面的红色袄的姐姐和穿白色羊绒大衣的小姑娘可能是一起的吧,红色袄的姐姐明显年长一些,时不时地照顾着小姑娘。车上太挤没有空位,好不容易有了空位,红袄大姐立马招呼小姑娘坐过来,“这个位子大的很,两个人绝对你没有问题,快过来快过来……”,踏实热情难以拒绝,有这样的一个姐大概未来路途都不惧前行了。
车上的大玻璃随着路面的颠簸出稀里哗啦的巨大声响,大概是记忆力所有公交车的专属铃声,前后车门把车厢分为二,后面的座位象影院里面向屏幕的观众,前面的座位对向而坐,围坐在一起的聚餐,才是唠嗑的绝佳圣地。有听起来极具识别性的乡音,同是抱着娃娃的老人,包着头巾妇人,带着一麻袋一麻袋土豆白菜,花椒,海鲜……的老父亲,总是那么容易就找到了话题,总是很快就唠到了下车,总是其乐融融热热闹闹。
“叮咚,叮咚……”
时不时地门铃又预告了下一站的靠岸,又一程路途的结束,前方的树木在遥不可及的地方交汇,却又在我们面前迅速分离,又在我们身后默默交汇。我们可能要走很远了,也许我们总该要记得我们出发的理由和我们到达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