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除了女排精神,我还看到教练式父母的力量
《夺冠》上映,全网刷屏。
演员巩俐的超高演技神还原中国女排教练郎平,影片同时也呈现大量跨年度的重大世界级排球赛事。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首次夺冠后的举国欢庆场面,是很多国人记忆中绚烂夺目的一页篇章。
我们的女排进入世界强列,连续5次夺冠,女排精神成为鼓舞国民人心的一注强大力量。
2001年陈忠和上任中国女排主教练,提拔新人,陈忠和开创了中国女排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冠军主帅,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女排走出沉寂17年的低谷,接连夺得2003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输给了郎平指导的美国女排,中国女排又开始进入漫长的一个黑暗时期。
2016年巴西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郎平的带领下,重回世界巅峰。
中国女排精神的定义,也是社会教育价值观变迁的一个缩影。
剧中有两段话让我影响特别深刻。
黄渤饰演的陈忠和与郎平的一段话:有人说:中国现在不需要女排精神了。
里约奥运会比赛前夕,郎平和主攻手朱婷的一段话:
“很多外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
我回答,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心强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唯一的价值。”
回首中国女排首次夺冠之日,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之时。
同期,高考恢复,中国也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知识改变命运,全民上下对教育的认知亦愈加重视。
体制意味着铁饭碗;高学历、名牌大学是好工作的保证,更是社会地位的体现,就如同当年女排看重输赢一般,把它认为是比赛的唯一价值。
如今,教育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尤其是近十年来,家庭教育重未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大量文章的推波助澜,让家长陷入重未有过的焦虑,养育成本也几何级增长。
很多长辈会说,我们小时候哪里有这么多的学习作业,我们不是都好好的吗?
我们这一辈会说,我们小时候哪里有这么多的兴趣班,我们不都是好好的吗?
可如今的孩子却苦不堪言,学生跳楼抑郁的新闻此起彼伏。
三代人的教育认知背后,是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农业社会时期,孩子意味着是家庭劳动力,所以多多益生;
工业社会时期,孩子的教育意味适应工业制度化的需要,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就是要上“流水线”,标准化战胜了个性。
学校倡导“有用”的技能,父母的作用仅仅是为了确保孩子的顺从:去学校,做好,然后闭嘴听课。
那些进入大学的孩子可以成为管理者,管理那些“流水线”上的工人。
上世纪后半段,工业化经济逐渐转变成全球化经济,社会的价值主张也发生了变化。
整个经济体系更多地开始转向以服务和信息为依托,雇主的额用人需求也随之改变。
教育思维须和社会发展同步,教育策略也需不断更新。
北京奥运会后,郎平被召回祖国,她力排众议,率先提出对中国女排进行改革。
原来的传统球队模式“7.8个队员,4.5个主力”已经不适合当今体育局势。
女排开始大量吸收新鲜血液,有规律有计划的训练,抽选优秀队员,很快,她组建了一支新的女排。
同时,还组建一个复合型的强大教练团体,打破旧的训练体制,采取大数据化,把每一个人都训练成随时可以替补的人员,每个人都可以承担一传。
并且,带领团队参加各种赛事,不断调整组队模式。
里约奥运会,就在女排被别人嘲笑,被喊go home,go out的时候,女排姑娘们奋起反抗,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站上了奥运会的冠军奖台。
上世纪五十年代,雇主最青睐的技能是:
1.能够进行快速和长时间的工作;2.能够记住细节和操作指南;3.数学运算。
如今,根据《福布斯》统计:2020年雇主最需要的是:
1.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批判性思维
3.创造力
4.人力管理
5.协作能力
6.情商
现在雇主看重的是创新思维,独立和主动性。这些能力在我们祖辈那一代,并不受到重视。
中国女排在郎平的引领下,采用最新观念和科技技术,调整改变组队模式,从而带来新的辉煌。同理,信息化时代带来的高速变化,也意味着家长需要有着更大格局的视野,不断学习并更新育儿观念和策略,来养育我们的孩子。
你爱排球吗?你是为谁打球?
一个优秀的教练,不仅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还有一双发现天赋的眼睛,更是一名哲学家。
她提出很多启发式的问题,让队员自己思考。
剧中,郎平在车上给大家一份问答题,你爱排球吗?你是为谁打球?
。。。。。。
你品,你细细的品,这句话和“你爱学习吗?你是为谁学习?”是不是一样?
次日,一名队员明确告知郎平,我不爱排球,当场退出排球队。
朱婷的主攻手天赋是被郎平一眼发现的,并觉得她和年轻的自己非常相像。
面对这张布满灵魂拷问的问答题,朱婷和队友的一番话就如同现在学生们的写照:“我去篮球队,他们说我太单薄;我去皮划艇队,说我的脚太长,所以我就来了排球队,可打排球,又说我太软。”
恰如,现在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任由家长和老师来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漳州排球基地的训练场上:
“为什么打球?”郎平一遍一遍地质问着朱婷。
起初朱婷无动于衷,直到郎平的语气越来越严厉。
“为我爸妈。”“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郎平满意,她依旧满脸严肃。
“成为你,你满意了吧?”朱婷愤然怒吼,现场一片愕然。
成为郎平,是许多女排队员的梦想,但是郎平却对朱婷说:“你永远成不了我。”
这并非郎平的自傲,这是真实的人生。
“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一语惊醒梦中人。
梦中人不只有朱婷,也有每一个在岁月蹉跎中彷徨的我们:
所谓不负此生,从来不是活成任何别人的样子,而是找到最好的自己。
朱婷的经历,就如同现在孩子们的状况一般。
群里一位年轻的高中化学老师感慨地说道:今年学生们填写专业,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是挑选那些工作好,赚钱轻松的专业!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我们家长需要为自己提出一个严峻问题:我们是在为谁养儿育女?
答案1:我为了自己育儿,结果是,孩子拥有的只有你。
答案2:我为了孩子的未来育儿,结果是,孩子在自己的未来中看到的更多是自己。
答案3:我是为世界育儿,那么结果是,孩子是属于世界的。而当世界拥有了你的孩子,他的人生就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这样他才可能站到世界的舞台、人生的高地上,从世界看自己,从自己看世界。
这三个答案,握在我们家长的手里,它们决定了我们的孩子将会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从小学到初中,这是为全人教育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孩子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他才能找到“我为了什么而学习”这样问题的答案,才会有动力在高中、在大学为自己的目标和抱负冲刺,才会由内而外地生发出一股强劲的驱动力。
很喜欢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后,郎平回答记者“女排精神是什么”的那段话: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如今的朱婷,国外电视台是这样评价她:
没人能防住朱婷,有朱婷的中国女排,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可以战胜的希望。
现在的朱婷不仅是全球职业联赛MVP、最佳主攻,还连续三年蝉联World of Volley最佳女排运动员。
如今纵横在欧洲赛场上的她,年薪已高达110万欧元……
这样的成就早已经追平了自己的恩师郎平,国际排联官网都史无前例的盛赞她为“超级球星”、“不可思议的力量”......
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都在精心培育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犹如一架直升机,无时不刻在孩子的上方盘旋, 每分每秒地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有些父母就像一辆推土机,如同精准运作的机器,清除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避免孩子遭受任何挫折和失败。
这两类父母养育的孩子,都是过着清单式的生活。通常,高中毕业后,他们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频繁出现心理脆弱、精疲力竭,还有很多的孩子得了“空心病”,更不要说去体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最适合孩子的父母,是犹如郎平这样的教练,是一种美妙且赋能的教养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他独有的潜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中,家长善于观察和捕捉,并创造各种机会,不同运动和娱乐学习,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识别她们的潜能,然后专注科学地培养。
“教练式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帮助人们放开地去爱,开启人际关系新层次的可能性与潜能。它发现孩子的潜能,关注孩子的方式会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种自尊又会极大的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是否感到幸福和满足,以及他们在生命中所要实现的目标。
孩子就如同奥运会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接受奖牌。
旁边站着的就是你,也就是教练。
在培育这位年轻运动员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你发现他的天赋,训练过、辅导、喝彩、叫喊、也欢笑过。
获胜的是运动员,但你同时和他一起朝着那个目标努力的。
那个获奖的辉煌时刻,浸透则着运动员的执着、奉献和成就。 在理想的教练关系里中,运动员不会变得依赖于你,而是变得更加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来面对运动和生活的其他领域。
成为父母非常容易,但是做父母,我们都是“白手起家”,边学习边成为孩子的领路人。
学习读懂孩子,读懂我们自己,不断更新育儿策略,以终为始的养育理念,观察,陪伴,赋能,放手,让孩子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