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2.0
所有惊艳都来自长久努力,
所有幸运都源于坚持不懈。
#老书屋文化
读经典写好字
爱上经典快乐吟诵
诵读经典长养性德慧心
让喜欢的事成为生活
在悦读经典中快乐成长
书写有道智慧成长
学习经典养成书写习惯
让写好字从经典开始
在书写经典中修清净心
每日抄诵经典
《论语》
公冶长第五(十三)
字词解释:
“文章”,在这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文章,如“写文章”的文章,也不是汉末以后流行的当文学奖的文章。
如曹丕所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而应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讲的:“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
就是一个人的德行,修养所表现于外表(神态、言行等等)的种种。
“可得而闻”,是有机会听到,“得”是得到机会的意思。
“性”,指人性。
“天道”,指有关自然、天地、宇宙的大道理。
大意:
子贡说:“老师讲诗书礼乐,道德学问,我们都有机会听到,但是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高深见解,我们却没有机会听到。”
导读:
这里的“天道”很像老子所说的“常道”,是关于宇宙的结构运行,动力,性质等等的终极大道理。
后来曹巍思想家荀粲就从子贡这段话里打开儒家的缺口,说“性与天道”自然孔子没讲,可见孔子寄予教育学生的“六籍”(即“六经”:诗书易礼,春秋,乐经)里面也没有记载。
而“性与天道”是圣人思想之精微,“六籍”既然没有记载,那就证明“六籍”,所记载的只是圣人思想中粗糙的部分,而非精微的道理,所以荀粲说:“六籍乃圣人之糠秕。”
由此推论,如果我们要探讨“性与天道”,那就只好自己研究或者到“六籍”之外去找。
这样就把道家引了进来,经过何晏,王弼,郭象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融合儒道的魏晋玄学。
孔子没有对学生讲过人性与天道,这是事实,因为我们见不到这方面的记载。
如何解释这个事实?是孔子没有探索过“性与天道”,因而谈不了,还是有见解而没有说?
是因为学生的水准不够,讲了也听不懂;还是老人家不愿意说,就像对“怪、力、乱、神”一样,也采取“不论”的态度,还是说“性与天道”本来,包含在日常言论之中,无需另外再做“玄之又玄”的论说?
看来这三个因素都有,最后一个因素可能是主要的。
孔子学说的现实性品格决定了他不注重对“玄之又玄”的问题的探讨,这是它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局限。
后来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打破原始儒学的局限所做的一种努力,但又各自产生新的弊病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