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以诈立—我读《孙子》—地形与行军
第十讲 行军第九
>> 运动战,“走”比“打”更重要;两军争胜,好像越野赛和竞走,路线最重要。
>> 古人说,君人南面,臣民北面事之,是因为尊者总是住在北房。我们讲阴阳、顺逆,前后左右的概念是以此而定。一般都是南为前,北为后,东为左,西为右。
>> 古人了解世界,有两种办法,一种靠看,一种靠算。前者是“相”,后者是“卜”。
>> 一是看路土,二是看痕迹。这是动物擅长的办法。它们的感官,比我们敏锐。动物的十八般武艺,我们几乎丢光。比如,动物的视觉和听觉,它们的夜视能力,还有嗅觉,简直神了。
>> 兵不在多,只在善用,关键是不要轻举妄动。凡是缺心眼,少主意,大意轻敌的,都没有好下场,非让敌人活捉了不可,一定要小心谨慎。
第十一讲 地形第十
>> 知胜”是靠四知: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 战斗以外,还有行军和宿营。它们和战斗的关系是刀刃和刀背的关系。这就是间歇。
>> 行军,作者分三步讲。第一,是讲两个战术要求,一是要减少无谓的伤亡,二是要整体协同,全体到达,准确无误。
>> 露营是野营的一种。有帐篷是为了士兵的健康,没帐篷是为了快速推进。作者认为,时间短,露营有好处,但时间长,还是不行,要视情况而定。
>>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必须有作战基地和军队背后的交通线,这种交通线,既是补给线,也是退却线。
>> 军队没有投入战斗前,克劳塞维茨说,关键是保存军队,包括健康和安全。有七条,必须考虑:(1)便于取得给养;(2)便于军队舍营;(3)背后安全;(4)前面有开阔地;(5)可以配置在复杂的地形上;(6)有战略依托点;(7)可以合理地分割配置。“背后安全”,作者说,从前,“野营的背面紧靠天然屏障,被看作是唯一可取的安全措施”,现在的“背后安全”,却是背后的“交通线”,也就是退路。
第十二讲 九地
>> 战争是对等行动,但对等不等于均势,攻守双方,实力不同,形势不同,大不一样。凡到别国做客,都想速战速决,打完就走。当主人的得拖着他,不能叫他就这么走了。这就是兵家的为客之道和待客之礼。
>> 《孙子》也是这样,它最不喜欢,就是在自己的国家打仗;最喜欢,就是上别的国家打仗,离家越远越好。
>> 害怕,但作者说,没关系,人的勇怯,是随环境而变化。他对士兵心理的基本估计是,在自己国家作战,人心涣散;进入敌国不深,不容易抱团;只有把他们投入最危险的境地,他们才会因恐惧过度,紧张、抱团、勇敢。他的名言是,“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等待敌人干什么?是等它前来,与它决战。敌人阵容整齐,人数众多,怎么才能把它打散,让它分崩离析?作者说,关键的关键,是抢先到达敌人想去的地方,占领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即“先夺其所爱”。
>>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四个“不”字都是强调“无人管理”、“自动管理”,为什么不管?因为有环境管着。作者认为,环境出勇敢。
>> 士兵也是人,贪财怕死,和一般人没两样。他们上战场,也知道前面等着的是什么,坐着的,躺着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但上了战场,就很勇敢,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投之无所往”。“无所往”,就是哪儿都去不了,走投无路。人的很多潜能,不逼出不来。
>> 要使所有的士兵互相救助,有如一人,主要靠两样,一是将得吏,吏得卒,上下协同;二是人得地,靠环境逼迫。
>> 当将军的要把三军之众管得像一个人一样,主要靠两条,一是靠你干什么,而不是说什么;二是只跟士兵讲好处,不跟他们讲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