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入门学习古建筑

消逝的文明

2018-08-10  本文已影响71人  端然踽踽行

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

       前段时间去北京旅游,看到恭王府附近的古民居都保存完好,心中颇为感慨梁思成公当年的奔走呼吁,犹记梁公当年力主在北京老城外建造新城的方案遭否决后,北京古建筑如何在历次风风雨雨蹉跎反复之中沧海桑田。老人们大概不会忘记老城门,新人们却也无法从大量拷贝西方的写字楼上看到一丝巴黎纽约的味道来。一个国家的建筑就是它活的灵魂,有着与生俱来的风韵,中国的特色合该是雕梁画栋,小桥流水人家,你要是非要将它西化,在钢筋水泥中看出城市的风采,这是断不可能实现的,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邯郸学步。

       那么现如今中国的古建筑究竟是如何的现状呢?实际上自九十年代以来,所谓的保护古建筑与拆毁古建筑的决策已与文化无关,只不过是商业利益权衡的结果而已。所谓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未能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我想用古人所谓“礼崩乐坏”形容绝不过分。一切向钱看,哪里有利润哪里就盖楼。以近些年来受媒体注意的北京胡同来说,虽然政府已经公布了细致的保护名单,但这些名列保护政策的胡同仍然遭到推土机的疯狂摧毁,其拆除速度在不断提高。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第一名尚且如此,其它地方可想而知了。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生命与历史。作为一个大城市而言,其存在的文化根基就在于它的个性。举凡巴黎伦敦罗马东京,无不在高楼大厦中留存着历史的步履和文化的印痕。伦敦与巴黎之所以不同,乃是因为它们的历史不同,文化不同,体现在那些古老建筑上的风格自然也不同。罗马更是避开老城单独建设了一个新城。如今罗马人可以骄傲地告诉游客,你看到的罗马古城仍然保持着它的千年风貌。而北京城里的这些现代西方风格的复制建筑却是全世界随处可见的。

       首先,要把握好拆与建的关系。现代建筑要在这些老城区老建筑之间起到点缀和修饰的作用,显得水乳交融,古今一体,其城市的底色并不会因为新建筑而变化。然而我国的很多城市的规划却整个是本末倒置,将那些现代建筑作为主要部分,将老建筑圈起来,以零星的方式予以保护,从而失去了古都风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最近某些地区的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修建一些城楼和城墙,并着手开始从整体上营造老城的文化氛围与格调,然而再怎么修建也无法还原老城风貌了。我们学习西方一直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以为拆几个城楼,盖几幢大厦就是现代,这当然需要时间慢慢体味和改变。

       中国的学者说,即便是国外,对于古建筑的保护都有着极其完整的体系,对于零散偏居的,都要求整片加以保护,而在泱泱五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中国,文物和遗迹竟糟践至此。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精神寄托,是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人们生活在建筑之中,在日益喧嚣的社会里,古建筑所给予我们的沉静下来的空间,是无可取代的,没有了这些遗迹,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即便是重新建设的仿古建筑,也早已失去了原本的风貌和意义。古建筑所留存的意义绝不是旅游的价值,我国很多城市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甚至到了挖山开湖的地步,我感到十分不解,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文化涵养,对热门的景点趋之若鹜,使得文物的保护也陷入困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依然是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并不是要看到原样的模板,因此复原是很不可取的方法,不如采取西方对古建筑的态度,将它完好的保存下来,风化与倒塌都是历史的因素,自有后人去评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