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原生家庭的迷雾
幸福的家庭何其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很难说,有百分之百完满的家庭。
童年的时候,我们从未想过我们的性格会与家庭有什么关系,我们只以为性格是天生的,既是天生的,那么肯定是很难改变的。成人之后,才发现,我们性格里很大的一部分是受原生家庭所影响的。那伴随我们成长的环境、父母的相处模式、亲子关系等都在无形中铸就了现在的我们,并将影响我们以后的交际方式、婚姻关系、教育子女的方式。
小时候我特别敏感、内向,有话从不主动与人说,有困难也会自己咬牙解决。我的母亲是个严肃的人,印象中很少有跟我们开玩笑的时候。她的要强、严厉、拼命三郎的勤奋深深地刻进了我的童年。小时候我们姐弟三人经常挨打,挨打的原因有很多,煮饭放多了水、炒菜放多了盐、没有听明白指令、没有按时做好饭菜……一度我认为自己是捡来的孩子,所以我不敢多说什么。然而,弟弟挨打的次数比我们更多,他调皮、不爱学习、弄坏东西,这些都会让他挨或轻或重的打。印象中,我们家总是充满了火药味,不是被打,就是母亲喋喋不休地说我们。我们一家人很少其乐融融地聊天,就连我的父亲,也经常被母亲挤兑。渐渐地,我不愿意跟大家说话,在家里尽量不说话,因为只有不说话才是最安全的,一说话万一说错了,又要挨打了。我恨透了这种家庭氛围,所以长大后选择了远嫁。
小时候因为家里情况不太好,时常接受亲戚家孩子的旧衣服,其实,能够收到别人的旧衣服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至少那五颜六色的衣服可以让自己的童年五彩斑斓一点。如果没有那些旧衣服,我们身上的色彩不是黑色就是灰色。毕竟,有人记得馈赠我们衣服,我们已经要感激不尽了,哪里还能嫌弃是旧衣服呢?然而当时的我,却觉得无比屈辱,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买很多漂亮的新衣服穿。正因为有这个执念,毕业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热衷于给自己买各种各样的衣服,买的衣服越多,我越觉得满足,好像只有通过买衣服,才能填补童年贫穷的空白。
小时候,我母亲跟我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还不是要嫁出去啊!为了父母能够让我读书,我尽可能地乖巧懂事,家务抢着做,放牛、割鱼草、打柴、做饭、洗衣服等事情没有少做,而且还保持着成绩优异。我不知道自己是凭着怎样的信念读完的大学,那些艰苦的日子,早已在时间的年轮里消失不见。而我,当时只是想要证明自己读书是有用的,证明自己并不比男孩差。
小时候我以为爱情就是像父母这样的,有时互相挤兑,没有柔情蜜意,只有互相看不对眼。我有时候很纳闷,既然是夫妻,为何不能好好说话?难道天下的夫妻都是那般不解风情,没有轻松愉悦的时候吗?
小时候我以为教育孩子不应该像母亲这样,只会打骂,从不欣赏和表扬。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的,我不喜欢大人用伤害孩子自尊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事实上,那是根本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的,那只是父母的一种控制欲在作怪。他们肆意践踏孩子的自尊,他们从不表扬,把孩子拉向自卑的深渊。我在心里狠狠地说,以后我有了孩子,绝不要这样教孩子。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无疑是深重的,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关键在于自己如何调整。
母亲的要强、严厉教会我有骨气、有志气,做事认真负责。反过来教会我为人处世,要适当地圆滑通达。
家境的贫寒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坏事,这让我幼小的心里升腾出一股志气和自信,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因而在学习上从来不用他人鞭策。贫穷激发了我内在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反倒让我如同一个战士一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因为我知道,贫穷只是暂时的,而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却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之后走得好不好。因为贫穷,我在少年时得以立志,并为自己的志向努力奋斗。在求学的路上遭遇了几多辛酸,最后都挺过来了。
父母的爱情算不上幸福,我认为的爱情即使不是举案齐眉,也要能够心平气和,恩爱如常,而不是把对方当作敌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嫁一个幽默、有趣的人,我们笑语盈盈地走过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
对于教育孩子,我只愿自己能够做孩子的朋友,让他能够对着自己畅所欲言,我会耐心地陪伴他长大,不会压抑他的个性,不会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他。这样就够了。
我们明明知道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尝试着朝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一味地责怪父母和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终其一生却不做改变,才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