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见:《商业教练》之觉察
觉察,在英文里面应该是insight。在前一篇里面我提到了,我收获到很多的“觉察”。
也许Paul的一个问题,一个模型,一个工具就会使你茅塞顿开,然后你就想拍自己脑门一下,“oh!原来是这样啊!”
觉察觉察: Being-Doing-Haveing
状态先于行动,
最近几年,仿佛很多培训讲师一夜之间顿悟,结果出现很多具有“教练”的名头的培训是,比如“绩效教练”、“推动教练”等等,我之前对这种名头总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是哪里不对。
在第一天的复盘中,王亮教练再次跟我们提到了教练的状态。只有你在“教练”的状态中,你才可以去“教练别人”,然后才会用于“回馈”。
然而,普通人的模式是截然相反的。他们通常习惯用的模式是“Having——Doing——Being”。比如说我们想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我们认为应该先拥有成功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去努力做一些事情,我就成功了,我也就成为成功者了或者说我就是一名成功者了。这看起来是合乎逻辑的。
但,其实这是一个无效的心智模式。
一个人要成功,更有效的顺序应该是:Being——Doing——Having。也就是说先在“状态”中,然后在去做,最后才是拥有这些成果。
这也是我们提到的“不是拥有以后才快乐,而是快乐地去拥有”。阿根廷有句谚语——“快乐的母牛多产奶”!也表达了这一理念。
所以,要想成为“教练”,不是十年以后,而是现在!当然这里不是title上的改变,而是心智模式/状态上的改变。当你没有到达教练状态,就开始所谓的“教练”,可能就会像那些所谓的XX教练们,他们抱着“我要改变你!”、“你说的不对!”,“我是教练,所以你要听我的!”这种心态,写到这里仿佛听到博士的声音“不好!”。
所以,我的觉察是:状态先于行动
我还是比较瘦的觉察:CUP
在王亮教练的《教练的现实应用中》提到过:
企业内应用教练呢,我们是需要区分对象的。如果对象还没有成为一个具备一般性技能的执行者。
我们首先需要培训他适应和满足岗位对他技能的基本要求。
其次呢,如果我们找到这样的一个下属来进行教练,这个人必须具备这样两个基本要素:
第一个,他对这个目标要有这种归属感,就是他也认为这个目标是他的。所以他对目标要有热情和想要达成的意愿;
第二个,他需要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这个基本的工作能力让他可以完成工作而不需要重新学习。
在这一点,我们在企业内的提议就是管理者要将注意力和时间放在高绩效的人群身上
当时对这一点,有了一知半解,但还不是特别理解,只能说是知道了,但是还没有特别清楚。
那么如何来确定这个人是可以被教练呢?博士提到了“CUP”这个工具,很“荣幸”的课堂中,这个练习由我这个“永远在减肥的路上挣扎”的人来完成的。
通过这个我深刻的知道了,为什么我一直把“减肥”挂在嘴边,而没有行动!
CUP,没有超过60%呀,并且外部人员认为我不需要减肥,这个事情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这里面对于我来讲,减不减肥事情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被教练,教练也是有应用场景的。这就好比,家里面着火了,孩子问你:爸爸,怎么办?然后我说“来,孩子,我们教练一下吧”。
究竟何时可以代入“教练”,这个还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去应用,去总结。
所以,我的觉察是:要了解教练的应用场景
猜猜这是什么?
觉察:生命意图与价值观
目的价值观目的价值观对应如下:
贡献:甘地
解决:超人
尊重:马丁·路德金
成功:李嘉诚
提升:士兵
学习:孔子
关系:哆啦A梦
生存:荒野猎人
培训中,paul博士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方法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目的价值观做了讲解。并且结合“生命意图”的关系也用了大量的时间。
PV:尊重
CV:卓越
生命意图:自由
当我获得这些信息的时候,虎躯一震,“自由,自由……”,这个“词”好像在我的世界里面“消失”了很久,但是,在我所做的一些决定、我的处事风格的时候,哪一个不是和“自由”相关的呢?我是有多么的向往海边的“海鸥”,自由的飞翔。
王锐庭教练发放的资料中,对于尊重的诠释:
尊重:想要人们、产品得到尊重;不喜欢不够好,想要第一,以此获得尊重;不喜欢被批评、别人说坏话、不喜欢羞愧感,会因此生气;保护个人、家庭、国家尊严;公司品牌要第一;喜欢智慧,通过智慧解决非常复杂的问题;帮助人们获得尊重,成为第一,做到最好。较多教练的目的价值观都是尊重。
而,我的CV又恰恰是“卓越”,我本人也是个大D,我所有的事情都像力争做到最好,我对那些不上进、不爱学习、没有责任心的人,莫名的反感。原来,答案,一直在我自己的身上。
我想,这一个“觉察”,已经足以影响我后续生命,非常感谢Paul博士和给为教练让我感受到了我自己所蕴含的力量,和我可以承担的责任。
《职场父母的正面管教》 《DISC双证班》预告一下,下面这三个人准备做点有关“推广教练文化”相关的事情
青岛3人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