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抑郁经济飞涨,这是电影《活着》所说的好时代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4415/167b507fa8e7921e.jpg)
《活着》是小编看过很多遍的电影,年轻的时候看这部电影,虽然很感动但是毕竟人生阅历浅薄,只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皮”,并没有由表及里深入理解。
福贵是有名的纨绔子弟,嗜赌成性,最后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后听说福贵洗心革面便带着儿女重回福贵身边,福贵和同村的春生靠皮影戏营生,却不料被国民党抓去充军,历尽千辛万苦福贵终于活着回到家中,可是母亲已经去世,而女儿也因病变成了哑巴。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4415/5ba73f9824fbb66b.jpg)
福贵一家的日子就这么平淡地过着,直到“大跃进”,儿子有庆被区长春生倒车时撞倒的墙砸死,福贵一家又陷入了悲愁。女儿凤霞嫁给了二喜,却因为大出血而死去,孙子馒头虽降生了,可是福贵一家已经凋零了。
虽然影片的最后福贵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在一个新时代降生了。但是余华原著《活着》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张艺谋将结尾改为新生儿的降生似乎是想表达新希望的到来,让“活着”显得不那么艰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4415/73526e3c4c32b1da.jpg)
初看时只觉得福贵是个不幸中带着幸运的人,他嗜赌成性气死了父亲,老婆也最终离他而去。可是他幸运地躲过了抄家被处决。被拉去充军没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不过还是幸运地活着回来了。虽说儿女均意外身亡,福贵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孙子馒头的降生还是给活着留下了星星点点的希望。
余华曾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是诞生和死亡,是幸福和痛苦,是平静和动荡,是记忆和感受。人生并非坦途,它是苦与乐的缠绵纠葛。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4415/331bf74380ea38ab.jpg)
而作为福贵口中的赶上好时候的一代,我们就真的如他所想,活得幸福美满了吗?贺拉斯曾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如果人生只是开头甜蜜而结局潦倒,那也只是竹篮打水罢了。
父母一辈经历过的苦难,我们是没有办法都重新经历一遍了,而我们所正经历的苦难也是别人所没经历的。就像因为战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父辈们,在大环境下每个人所经历的苦痛也是不同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4415/f211e75f6ab930a5.jpg)
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段连续的时间里,人们都在与活着作斗争。不管是老一辈所经历的战争饥荒动荡还是新一代所经历的失业抑郁物价飞涨,人人都经历着大背景所带来的各不相同的苦难。
虽然这是个大部分人都能吃饱穿暖的新时代了,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说自己过得无忧无虑。老一辈的人经常说新时代出生的人吃不了苦,一点重活累活就受不了,娇生惯养。而他们没看到的是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却一辈子都买不起一间房的压力,即使动作标准熟练也不得不被机器所替代的心酸,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天之骄子也只能领2000块的起薪……
活着从来都没有别人说的那么轻松,生活也应了那句话——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不管别人怎么议论,生活是自己的,还要自己来活着。余华当初创作《活着》的时候这样说过,他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却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受到触动所以创作了活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3204415/df7cddd45b88dece.jpg)
张艺谋也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道理,于是才有了电影《活着》。活着本就是件苦乐交织的事,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就像福贵的牛,生出来就是为了耕地,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让时间慢慢地流淌,直到大限来到,卸下肩上的胆子,化归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