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 》读后感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为儿子上坟的故事,儿子死在一个陌生小镇,作为一名“小偷”被枪击致死,死得不光彩。母亲牵着女儿带着玫瑰花去给儿子上坟。母亲沉着、冷静、隐忍、克制,母亲是贫困的,也是体面的。唯一的儿子以这种方式死去,能够感觉到她内心深处正经历着巨大创伤,但她却不动声色压抑住内心的极致悲痛去见神父,去给儿子上坟。一个母亲内心多么坚韧有力量,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让人肃然起敬。
母亲和女儿在简陋的三等车厢,环境简陋恶劣,“从车窗飘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车窗锈住了,怎么也拽不动”,给人一种沉闷、压抑、颓废、窒息的感觉。她们仅有的随身物件是一个食品袋和一束报纸裹着的鲜花,女人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描写女人时简短的几句话写出了女人的外貌特征、贫穷、安贫若素的镇定。她们虽然贫穷但有尊严,不卑不亢。
文中的细节描写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品读,“枯萎的鲜花”“干旱而龟裂的平原”,环境的颓废衰败映照人物内心的悲凉疼痛。
下车前母亲叮嘱女儿“把鞋穿上。”“梳梳头。”她自己“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指抹去脸上的油污”,“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庄重体面地收拾自己,平静地去面对这一切。丧子之痛,她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在人前留下一滴眼泪,她平静、泰然自若、甚至冷若冰霜,这绝非一个平常人能做到的,足以看出母亲内心的强大、坚韧、不屈。
“小镇热得像个蒸笼”“穿过无人照料的车站”“花砖已经被野草挤得开裂”每一处细节都充满张力,没有刻意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场景语言很自然流淌出来,映射出人物内心的荒凉。母女二人静悄悄地走进小镇,不去惊扰别人,她去见神父,火车三点半离开,所以她等不了神父午睡起床,她平静、执拗、坚决、温和。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洛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一个母亲将锥心之痛平静地说出,叙述越是克制越是震撼人心,越是让人感觉到极致的痛。毫不犹豫当场说出自己是小偷的母亲,足以见得她对自己孩子的信任,她活得有尊严,也守住了儿子最后的尊严。她贫穷,但并不看轻自己。厄运之下,尊严尤在。
所以神父“脸唰的一下红了”,“神父开始冒汗”,刻画出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神父用世俗的眼光去打量一个小偷的母亲时,却发现她内心的坚韧、刚强,映射出他世俗的嘴脸,自己反而感到羞愧难当。
儿子被草率地打死,被定义为小偷,文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真相,但母亲不卑不亢的态度、坚定不移地信任儿子,保留了儿子的体面。她不惧他人眼光,那怕身如蝼蚁,也要挺直脊梁,内心多么强大才能那样从容淡定。命如草芥,定当有不屈之心。
“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母亲的心是柔软的,伤在孩子身上,痛在母亲心里,母亲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痛。你看不见听不见她的悲伤,但你能感受到她内心的隐忍。越是节制的情感越有力量,她是无坚不摧的。
神父担心他们被小镇上的人发现,正当不知所措时,女人牵着女儿的手拿着鲜花从容地向大门走去,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余味无穷。她们走出去会怎样?背后的故事不可说,只留给我们冰山一角,让我们自己去填补。但母亲的态度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冷漠的人们怀着看热闹的好奇心,她们可能会悲怜同情这位母亲,可能会轻视她,也可能充满敌意,更多的是愚昧地看热闹,人云亦云,群体意识从来都是如此,没有人关心一个异乡人的死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草率了?对于别人的厄运,他们看不到,也漠不关心。但母亲镇定自若的态度便为儿子守住了底线,她从来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怜悯,她需要的是为儿子守住公道,她相信并且深信儿子是一个好人。
平静克制的叙述更能让我们看到波澜不惊表面下的深不见底的悲痛,越是痛苦的经历,越是克制隐忍的情感,越是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