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读书

学点批判性思维,再不要拿假书当宝典!

2017-08-26  本文已影响407人  临界冰
文/临界冰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校长张敏被一个偶然发现“惊呆了”——看到二年级(下)语文课本里有篇名为《爱迪生救妈妈》的文章。

他说这是八年前,杭州多位语文老师曾经挑过刺的一篇文章,几位老师当时在多方考证后,甚至得出结论:“这可能是篇假课文。

课文以“诚实品德最为可贵”为重点,意图传达知错就改的品德。但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还有《乌鸦反哺》,文中说了老乌鸦把小乌鸦带大,自己老了,飞不动了。两只小乌鸦没忘记养育之恩,就捉来虫子给母亲吃。但在生物学上已经证明,乌鸦没有这种习性,也没有家庭,无从反哺。

………


看到这里,宝宝们的内心一定跟我一样是崩溃的吧?

姑且不谈教育机构多么的不严谨,用假信息毒害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并且至今仍没有悔改之意。

单说这些被蒙蔽了十几二十年,至今还矢志不渝相信课本的我们,这么多年,原来一直是拿假书当宝典啊!

反思一下我们过去接受的教育,在无数次做题和考试中基本只学会了“接受知识”,这个前提也就是默认所有知识是正确的。

我们在这个过程里,一直扮演着海绵的角色,对所有灌输给我们的东西,不分辨不思考,全盘吸收,也被称作海绵式思维。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基本上没有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以至于当提到思辩和说理时,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能演变成吵架和哭天抹泪。

在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都缺少理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批判性思维是谨慎运用推理,去判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是对一切耳闻目见系统性的评判,是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被动的全盘接受

那么如何训练自己成为更理性的思考者呢?

1.认识信息的欺骗性,提高警惕,学会提问。

这里说的提问,可不是简简单单的问问题。它涉及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即不断对你所接受信息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提出批判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作出这样的结论?依据是什么?证据是否可靠?

回想一下,在朋友圈遇到的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观点,

“女人就要买买买”

“人生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等等,

每每看到这些毒鸡汤,我们是不是总是如同找到知音,唏嘘不已?

在我们这个经验主义盛行的社会,缺乏深度阅读,人们普遍更愿意去听个故事或者人生经历,而不是数据、逻辑、分析、论证。

本质上这些看似充满能量的句子,实际上跟我们在工地上看到的标语“苦干,大干,加油干”没什么两样,不过是喊个口号罢了。

更可怕的是一些大V宣扬扭曲的事实和价值观,比如,“大师系列”“名人语录”(像什么马云说,李嘉诚说…),很多都是杜撰的,如果不管不顾地汲取,那么很容易会被这些人利用,网络暴民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

2、质疑“想当然”的假设。

我们基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既定”事实“大都不会费力气思考,也鲜少存疑。

比如,晚上应该睡够8小时,女生要喝红糖水,生命在于运动……但这些想当然被当作事实已久的假设,并不一定是真的。从这些”想当然“已久的假设开始深思,能帮助我们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理性思考的习惯。

3、正视“认知偏见”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有时候在判断某个观点或者主张时,总是习惯带着自己认知偏见去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在打开一篇文章以前就已经带着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偏见了,我们甚至还会带着偏见去寻找断言。

例如:

柴静抽烟,私生活混乱,所以她拍的纪录片完全是瞎扯!

方舟子是秃头,方舟子的老婆论文剽窃,方舟子说的话你也信?

有人对疯转的“人贩子应该一律判死刑”提出不同意见,然后评论区里出现大量的观点是:等你有了孩子再来评论,没有孩子的人不要乱发表意见。

在你获得奥斯卡之前没有资格给这部电影差评。

你的妈妈是怎么教你的,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为了帮助自己避免在做决策时被这样的偏见和误区影响,并理智地分析现有的信息和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先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认知偏差的存在。

4、学习、再学习

逻辑思维不是谁天生就厉害,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逐渐加强。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批判性思维的书籍(也可能是假书哦)。

一个有批判思考能力的人,才是思想上独立的人,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

希望未来的你,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坚持理性的判断,找到逻辑谬误,不被“权威”和“主流”的声音所裹挟。

如果选择相信,请相信你自己!


路过的亲,如果觉得文章写的还行,请帮忙点个❤️吧,你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