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生》

2017-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虚童

一、前言

这是易中天老师的书。自从在喜马拉雅听《中华史》之后,就很想读他更多的作品。

暑假看了不少书,但是因为没有写书评或者读后感,都没什么印象了。以后决定,前一本书评没写完,绝不开始看下一本书。

二、本书内容

看标题,就知道这本书是讲一些让人感觉惋惜的事儿,然而又不同于教科书那种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的风格。读完下来,感觉讲的大概是制度的别无选择和制度下人的无奈吧。

btw,这本书既没有他人作的序,也没有自序,有点奇怪!这增加了我概括本书的难度。

数了下,一共10讲,前6章夹叙夹议,后4章议论为主。

前6章的内容倒是好概括:第一章讲晁错之死,第二章讲王安石变法之败,第三章讲水浒事若干,第四章则是奸臣严嵩的倒台,第五章为汉人抗清过程中的“人的精神”,第六章为鸦片战争中的精神鸦片——谎言。

前6章都非常精彩,开门就进入故事,引出剧烈的矛盾,接下来分析矛盾的源头,最后发表利弊得失的观点。如晁错和王安石,都是有志向有才华的人,做的也是正确事,为什么却失败?

后4章则针对社会现象,发表议论,丝丝入扣,例子信手拈来,分析时常常基于简单的“你我他”的“需求层次”,个别段落偏学术,基本上还是好读。第7章讨论“非典型腐败”,第8章讨论“好制度、坏制度”,第9章讨论“入世与出世”,第10张讨论国民的千年梦——“明君梦、清官梦、大侠梦”。

三、读后感(我的感想,非作者观点)

1.“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有两个,一是独尊儒术,而儒家宣扬的修齐平治成为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二是自秦以降,诸侯止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真正的陶渊明,没几个。基本上,有追求的读书人,多半是个杯具(例子数不胜数),最后到释道那里去找安慰。

2.“不腐败行吗?”——不行,对上,是不通人情;对下,是不近人情!参考《万历十五年》里的海瑞。

3.王安石变法,最后成为一次实质上的“国进民退”!

4.为什么历史上文人地位总是高于武将?——文人永不造反!

5.为什么要送礼?——提前购买保护!

6.中国历史是一部皇权不断扩大,权力不断集中,机构日益臃肿的历史。

7.汉武帝以后,再无侠客,为什么?——侠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8.文字狱摧毁士大夫的精气神,万马齐喑究可哀!(好怕被查水表,,)

四、待解决or思考

如何联系帝制发展的轨迹分析中国各类艺术的审美变迁?

万历十五年的书评一定要补上!

上来就谈“工业革命为什么没发生在中国?”这种问题总感觉有点懵逼,就好像问“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不带手枪?”一样。是不是首先应该思考“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虚童

2017/10/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