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讲故事,你便是自己人生故事的英雄!
柏拉图说,“那些会讲故事的人将会统治世界。”
来听个故事: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考前做了三个梦,梦见自己在墙上种白菜、下雨天戴着斗笠打伞,还梦见与心爱之人脱光衣服背靠背躺在一起。
秀才不解,便找来算命先生解梦。后者一听,便劝秀才回家,不用考试了,只因:高墙种菜是白费劲,戴个斗笠打伞是多此一举,而跟心爱之人背靠背,则是没戏。
秀才一听,顿时心灰意冷,便回旅店收拾起包袱,准备打道回府。
店老板觉得奇怪,一问之后便乐了。他笃定地告诉秀才:这次准成,高墙种菜正是高中啊,戴个斗笠打伞,则是有备无患,而与心爱之人背靠背,更是说明翻身的机会来了。
这下,秀才顿时信心十足,并全力以赴。果不其然,中了个状元。
你看,这便是故事的魔力,借由只字片语,创造出巨大的能量。
高琳和林宏博夫妇,便是深谙此道。他们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串联起闪耀夺目的人生,他们都是自己人生故事里的英雄。
如今,夫妻二人珠联璧合,共同写就《故事力》一书,为我们讲述“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人生”。
01 为什么要讲故事?
听过这样一句话:
“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脑袋,以及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
不过,在高琳夫妇眼里,这绝非难事,只因他们拥有讲不完的故事,以及强大的故事力。
他们说,故事“能帮你把你的想法装到别人的脑袋里,并且让他人埋单。”
为何?
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德特说,“人类大脑是故事处理器,而不是逻辑处理器。”
也就是说,我们做抉择,大多靠的是直觉,而非推理。而激发直觉的,恰恰就是故事。
这与我们常常被教导的“用事实说话”、“用结果说话”,正好相悖。
来听听国酒茅台的故事:
1915年,在巴拿马酒会上,中国代表携茅台参展,评奖无望,临时心生一计,装作失手,将酒瓶摔碎在地,顿时酒香四溢,引来不少看客。
中国代表乘机请外宾品尝美酒,不一会儿,茅台酒便传遍了整个会场,人人争着抢购。
回国后,这个故事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国酒自此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故事,便打响了一个品牌。
正如高琳夫妇所说,“故事比事实更能激发情感,也更有说服力。”
而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不也是在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吗?
一次答辩或面试,一次工作汇报或产品展示,都是个人品牌的亮相。获得他人的共鸣与信服,便是个人品牌增值。
再来听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高中时代,数学老师给全班同学出过一道难题:你和朋友赛马,谁慢谁赢,你如何赢得比赛?
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只知谁快谁赢,却不知如何做到谁慢谁赢。
老师的答案却出奇的简单:和朋友交换马匹比赛,谁快,谁赢。
老师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为了道出解数学题的“万金油”:化未知为已知,用已知换未知。
那些年,老师讲过无数金语良言,我早已抛之脑后,唯有这个故事,一直刻在我脑子里,深深影响着我。
正如高琳夫妇所说,“没人喜欢赤裸裸的事实,即使它是真实的。比起赤裸裸的事实,人们更愿意接受故事。”不仅如此,“故事比事实更能让人记住。”
用故事为事实与结果发声,让所思所想攀着故事的绳索,抵达听者内心深处,刻下深深的印记,换回共鸣与信服,精彩的人生故事由此写就。
恰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
02 如何讲好故事?
你可能不以为然:“我也讲故事啊,可并没什么效果。”
高琳夫妇说:“故事之所以比事实更有魅力,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故事能够创造想象。”
那么,想象从哪儿来呢?
从画面感中来。
来听雨果讲冉.阿让的故事:
很难遇见一个比他衣衫更褴褛的行人了。
此人中等个头儿,身材粗壮,正当壮年,看样子年纪在四十六岁至四十八岁之间。头戴一顶皮檐鸭舌帽,遮去他那流汗的、因风吹日晒而黝黑的半张脸。
他身穿黄色粗布衫,领口搭了一个小银锚扣,露出毛茸茸的胸膛,领带皱巴巴的像根绳子;蓝色棉布裤已经很旧,一个膝头被磨白了,另一个膝头被磨出了窟窿;外罩灰色外套也十分破旧,一个袖肘上用粗线补了一块绿呢布;
背上背着一个崭新的军用袋,装得满满的,袋口紧紧扎住;他手里拿着一根多节的粗棍,脚下没有袜子,直接穿一双打了铁掌的鞋;他的头发短短的,胡须长得很长。
破烂不堪一身,再加上汗水、热气、风尘仆仆,给他增添了一种说不出来的肮脏。
这是冉.阿让第一次出场,读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眼前浮现出一个黑黑的中年壮汉,衣衫褴褛,那一脸的沧桑,以及满眼的悲戚,诉说着他那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不由得伸长了脖子,正襟危坐,屏气凝神,热切地渴望着走进他的世界,参与他的过往,只因那极具画面感的故事,我便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这便是好故事的魔力,呈现清晰明了的画面感。
画面感又从何而来呢?
毕加索说,“绘画是一个盲人的职业。他画的并不是他看到的,而是他感受到的,是他告诉自己看到了什么。”
讲故事也是如此,讲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感受到了什么,画面感由此而来。
如何感受呢?
从细节处感受!
《写出我心》的作者娜塔莉曾说,“要相信细节的力量。”
你看雨果对冉.阿让的细节描写,从头到脚,事无巨细,只字未提其身份,却早已在读者脑子里刻下了一个愁苦、悲戚的形象。
当然,细节不等于冗余拖沓,谁都不愿听那如小脚老太太的裹脚布般的故事,又臭又长。
保证故事言简意赅,极有必要,就像娜塔莉所说的,“摇身一变为日本武士”,砍掉所有不相关的描述,一个字都不要放过。
03 讲不出故事,怎么办?
你可能还是犯难:生活平淡如水,如流水账般,压根儿无故事可讲。
高琳夫妇说,“就像贫瘠的土地上无法长出茂盛的庄稼一样,讲好故事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积累。除此以外,你还需要很多很多的爱。”
故事高手杨本芬老太太,便深谙此道。
她笔下的人生三部曲——《秋园》、《浮木》、《我本芬芳》,写尽了父母、家人和自己的故事。
有父母如浮木般苦苦挣扎的故事,有平凡如草芥的家人和自己拼命求生的故事,读来深感生命的厚重、命运的无常以及温情的可贵。
而这些故事,皆源于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积累。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潸然泪下:
那是在1984年,因工作,杨老太太与丈夫在北京短住。住所附近,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等待安装假肢的残疾人。
其中,有一对父子,父亲没了双臂,儿子没了双腿。他们都是煤矿工人,遭遇瓦斯爆炸,所幸捡回条命。
他们无人照顾,房间乱七八糟,穿得邋里邋遢,胡子拉碴。
杨老太太不忍,便每天帮他们买饭菜,打热水,让他们洗脸、刮胡子,还隔三差五帮他们洗衣服,整理房间。
故事的尾声,杨老太太说,“他们看着我,两个大男人热泪盈眶。人世不易,就有这么苦的人。”
一个小小的故事,却深深震撼着我,胸口像被重物撞击一般。
只因那故事里的爱,杨老太太对父子俩的大爱,父子俩对生命的热爱,直抵人心,唤起了内心最深处的力量。
泰戈尔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爱,是故事的主基调,也是人生的主旋律。
对世间万物的爱,对万千人群的爱,交织起别样的人生。那里,好故事源源不断。
正如高琳夫妇所说,“故事,其实就是你的人生。只要你活着,就有故事。”
04 写在最后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是一场多幕剧。”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每天都在演绎着不同的桥段。
桥段精彩与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热爱生活,是否用心体会过生活,又是否乐于分享生活。
当都做到了,我们便成为了自己人生故事里的英雄。
愿你我皆能成为自己人生故事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