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父母想知道我们过得不好

2018-11-14  本文已影响14人  身虽未至心已往之

上周末的奇葩说,聊到了一个曾经在我内心身处深为纠结难以释怀的话题:在外面过得不好,要不要跟父母说?

似乎是由于时代的背景,作为80后的我们,很多都需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来寻找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我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似乎回不了头。

求学,我去了天津,那时候踩着北方的雪,如散沙一般,肆意而畅快,与家乡的雪的婉约截然不同,似乎那种豪放也悄悄的渗透到我的骨子里,想要飘向更远的地方。

后来继续深造,我去了广州,外语大学,我看到了不同的肤色听到了不同的语言,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心中充满了好奇。于是暑假我通过奖学金的机会第一次踏上了西班牙的领土,那一年我23岁。我扎着马尾穿着纯棉T恤牛仔短裤,青春挡不住,写在脸上。我认真的感受着庄重的马德里,和大学室友流连于巴塞罗那的海边,格拉纳达的风情,赛维亚广场上45°的温度和烈日高阳,Alhambra的庭院……

终于,放飞出去的灵魂,是无法永远待在一个盒子里的。毕业之后,我来到了距离中国最远的智利工作,时至今日,一呆,就是近八年。

我很庆幸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跟姐姐都是纸质的书信来往,忘不了的是拿到信封看到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时的欣喜。现在虽然与父母远隔千里,我们不但可以音频,还可以视频,我觉得距离根本不是问题,真的想爸妈了,30个小时的飞机,我也就站在他们面前了。于是我开心的跟爸妈分享我的新朋友,我的新工作,分享这边的气候和美食……

然而,渐渐的,事情好像不再一直是开心的样子,出国的“蜜月期”过去之后,我进入了调整和适应期。然而这远远还没有结束,费劲的适应期过去之后,我陷入了长久的孤独期。那是一种从骨子里面一点一点渗透出来的孤独,因为任由你怎么努力,你都不可能完全的融入当地人的圈子,可以一起打球一起聚餐,一起party一起学习,然而他们却永远懂不了你内心深处的情怀。

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它讲的绝不仅仅是我们需要生活在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中,而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这一系列的需求,都是需要人作为背景的。巨大的文化差异冲击下,我才发现,原来,融入一个不是自己熟知的社会环境,是那么难,代价是那么大。

这时候,我不再跟爸妈分享我的生活了,我无法去描述,我不知道要分享什么。这时候我才知道了距离的可怕,我想他们,可是我并没有买一张机票说走就走的自由。我想老妈做的辣椒面儿酒糟炒肉,可是我使劲回忆,竟然想不起那个味道了。我不能告诉他们我彻夜难眠,我不能告诉他们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就像要迷失了自己,因为,如此的距离,我不忍让白发爬满鬓角的父母为自己担心却又束手无策。当时我想,至少,我是孝顺的吧,我要一人承担起一切。于是,我宁愿少打电话少视频,没有消息,总好过坏消息。

然而去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原有的想法。

中元节那天,老妈摔了一跤,左手骨折。虽然疼痛难忍,她却瞒着所有的女儿整整一个月,我们才知道,也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时至今天,还是有后遗症,再没有恢复至原来的样子。

作为女儿,我很心疼也很愧疚,还有无尽自责。为什么我不多关心老妈,没有多给她电话视频呢?为什么通话的时候没有细心发现她的异样呢?为什么没有开心的事情,就不能跟老妈唠唠家常呢?而老妈这种不让我们知道,不想给我们添麻烦的心态,是不是也是因为,我,平时就是用这种思维跟她沟通的呢?

好在,生活都是一路向前的,有时不会一直那么好,但也不会一直那么坏。渐渐的,我终于重建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力量感和掌控感。我又有许多开心的事情能跟爸妈分享了,比如我参加球赛拿了个小奖杯,比如工作业绩完成的不错,比如给老妈看看我的工笔画,比如出差给自己买了件心仪已久的衣服……

但是,我们的沟通再只是这些开心的事儿,我也会告诉老妈,最近胃不舒服,有没有什么食疗的方子;我也会告诉她我又被客户放了鸽子,简直是一群不靠谱的智利人;我还会抱怨最近太辛苦我又晒的更黑了;我会让老妈视频教我做咸鸭蛋和南瓜饼……因为我知道,父母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女儿,而不是报喜不报忧的机器。我知道,告诉他们我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们会想尽办法帮助我,而当我告诉他们,“因为有你们,我已经好多了”,他们获得的是无与伦比的价值感,他们觉得自己还没老,还有用。

在这一点上,我无比认同节目中李诞的观点。他说他开了一个网店,然后告诉父亲自己需要许多图片,让父亲学习摄影来帮他。于是父亲开始沉迷摄影乐此不疲。

是的,父母需要的不是我们言简意赅的“我很好”,他们需要一个立体的我们,一个尽管成年,但在他们眼中永远是孩子的我们,在诉说我们所有喜悦的同时,也能向他们倾诉苦恼,或是困难,然后告诉他们:爸妈,你们帮帮我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