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临门的来历和五福理想的现代启示
最近几年春节,会有集五福的活动,就是集齐五个福字。五福,在古代却是专用的词汇,代表五种美好的目标。它出自《尚书 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是古代对一个人幸福给出了标准和规定。
孔子的十二世孙,西汉学者孔安国最早对五福做了解释。《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景帝年间,鲁恭王为了拓展自己的王宫而损毁孔子的故宅,然后在墙壁里面发现了《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等文献,都是用古文书写的,也就是汉代以前的字体,而今文就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最后,这批文献一直等到王莽当权的时候,王莽为了给自己篡位制造舆论依据,才在刘歆的建议下上升为国家哲学,从此也开始古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孔安国对五福的解释分别是,寿就是一百二十岁,富就是财产丰裕,康宁是没有疾病(大病),攸好德的解释是追求美德,考终命解释就是按照天命生活,没有夭亡或者遭受意外身亡。之后的学者对这五个字的解释都差不多,所不同的就是秩序先后的问题。比如清代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引东汉大学者郑玄的话加以解释,这五种都是来自上天,所谓福就是完备的意思。郑玄的解释有点现代随机性的意思在里面,五福齐备尤其为难,所以能够五福齐备,还好看运气的好坏!
按照现代的解释,五福就是长寿、无大病,生活富足,心情愉快,重视道德修养,能够无病无痛的终老,而不是意外的身亡。尤其是现代人罹患多种病痛,往往在死亡来临之前遭受各种疼痛,比如晚期癌症患者就算不上考终命,也当不上寿终正寝,所以,是否有条件实现安乐死呢?看来,还是有必要的。
从社会整体福利来说,如果大多数人都可以实现五福几种,那么社会是无比和谐的。比如车祸是每年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如果司机可以谨慎驾驶、不超速、不怒驾、不酒驾,那么不仅可以降低社会成本,而且有利社会整体幸福水平的提高。降低车祸事故率一方面需要司机个人的觉悟,遵守交通规范,也就是五福的“悠好德”。另一方面就需要在制度建设跟得上,提高违法驾驶的成本,这才符合《尚书》中提到的各种措施。
五福是相生的,彼此息息相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俗话说,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本义不是说做坏事就可以长寿,而是好人大多推己及人,也就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苛求别人,很容易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态。以己之德要求别人,很容易让自己处在心情暴躁、情绪失控的境地,有害健康。所谓的坏人也不是违反乱纪之人,只是与道德标准有些冲突,只要不伤害别人,自私一点,也不是坏事。真正的悠好德,就是要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与别人和社会帮助,而不是一定要去做圣人,能够节省一度电、一桶水就是圣人。
五福齐备是件难事,最难的就是考终命。一个人可以生来富足、也可以具有高尚的道德,但是想要寿终正寝,也是一桩难事。现代社会能够考终命的人越来越多,一来现代医疗物资条件可以降低意外身亡的概率,二来中国和平的环境让是古代是不具备的,所以看到那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无病无痛的九十多岁过世的科学家、学者们,由衷为他们能够考终命而高兴。
总之,五福属于一个整体,既是先民美好的追求,也是现代人可以实现的目标,前提是自己努力修德加上制度落实!
附录、如何读《尚书》
《尚书》向来难读,以韩愈的才学都说这本书“诘屈聱牙”。古往今来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就是唐代《尚书》研究集大成者,也是《十三经注疏》的一种。
清代研究《尚书》名家很多,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是清代学者研究《尚书》的集大成之作,几乎搜罗了历代有关《尚书》的文献材料,并进行考疏,是今天研究《尚书》的必读书。
现代学者有王国维开创了“二重考据法”研究《尚书》,就是运用金文、甲骨文和考古实物材料与文字来研究,成就巨大。之后的杨树达、于省吾、顾颉刚等人,他们基本上是延续王国维的方法,在材料拓展和方法又进一步加强了。
顾颉刚、刘起釪合著的《尚书校释译论》堪称集大成之作,译文也相当精彩。但是卷帙浩繁,不适合普通人阅读。真希望可以将其中的译文单独刊印,加上简单的注释和注音,一定可以普惠大众。
《尚书》难读,好的普及本不多。王世舜的《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平实晓畅,可惜年代久远很难找得到。现在比较好的读本是李民、王健的《尚书译注》(再版多次,最新是上海古籍出版2020年),这也是现在可以买得到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