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汪与喵喵
女儿小米快一岁半了,现在正是呀呀学语阶段。叫得最标准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太会拐弯,发音近乎一声,最喜欢叫的还有“哥哥”,从她嘴里出来的是“得得”,还有“姐姐弟弟妹妹舅舅妗妗”这些叠词都叫得比较清楚,但“姑姑、叔叔”发音难,教她的时候,她会停一下,好像在寻找发音部位,然后很努力地努着小嘴,叫道“呜呜”。
刚对学说话的宝宝来说,发非重叠的双音节是很困难的。小米也是几乎都说不清,教她时,她有时缄口不语,有时看着你的嘴巴,发出一个象征性的音来。但“阿姨”除外,每逢遇到阿姨们,清楚地叫一声,都会得到一番夸赞呢。我想小米学会这个词,最初是源于她学大人样打阿嚏。还是一岁左右时,家里人一声“阿嚏”,她觉得很好玩吧,咯咯笑起来,也跟着“阿嚏”,打得像极了,惹得我们笑哈哈,她就更来劲儿了,再打再打。记得偶尔有一次,我指着一本书封面的人对她说“阿姨”,她马上跟着说“阿--姨(意)”,感觉像是打阿嚏似的,以后“阿”音发得渐短渐轻,“姨”发得重、长,于是就学会了唯一一个不重叠的双音节词了。
米子对不同称呼的兴趣是分时段的。有一段曾对“得得”叫个不停,哥哥回来了,她非常自觉地,仰着笑脸,清脆的叫“得得”,哥哥走了,她再叫,哥哥走到哪儿她的“得得”声跟到哪,连妈妈也不大叫了,可见她是非常喜欢她的“得得”的。
经常的她会妈妈妈妈的叫着。有时变着调子叫,有时拖着声音叫,有时拐着弯的叫,就像老舍先生的可爱猫咪一样叫得丰富多腔,变化多端。然后我们娘俩就开始了应答游戏:“妈妈”“哎”,“妈--妈-”“哎--”,“麻麻”“挨--”,“唛唛”“爱爱”,然后我就开心的大笑,小米也跟着夸张地大笑。
小米很喜欢小动物,无论小小的蚂蚁,还是壮壮的老牛,没有选择的,见到了都会惊叫。我们楼下有一宠物店,一下去,就会挣脱开我的手,往那边跑,嘴里叫着“汪汪”“喵喵”。可能“狗、猫”叫起来费劲吧,现在“汪汪喵喵”就是它们的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