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真寺建筑的匾联看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
《从清真寺建筑的匾联看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
匾、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也是中国回族群众,特别回族知识份子群,儒生所喜爱的文化载化,特别是以汉式建筑为主的清真寺中,匾、楹联是万万不能少的。经过几百年的融化,吸收,各种精典名联,匾额已经是中国清真寺特有的文化亮点,这些个匾额,楹联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结晶,通过匾额,楹联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化,将伊斯兰教的教理教义、宗教功修。回儒文化的共同点之一,仁爱思想,忠孝思想,善功作为传递给族内全体,同时也向外族同胞宣释伊斯兰教的正统思想。
一、体现伊斯兰教的基本传统和原则,有鲜明的伊斯兰教文化特色。
匾、楹联的主要社会作用有二。一是对教内申明教义,要本教民固守信仰,坚持宗教功修,多做善功,做名副其实的穆斯林;二是以鲜明的伊斯兰教文化与其它宗教化文化相区别,以独有的特点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
就大理地区清真寺的中文匾、楹来看,究尽体现了那些伊斯兰文化特色呢?
1、体现出伊斯兰教的正统观念。
伊斯兰教来自天方,独信真主,穆罕默德是主钦差,是最后的“封印使者”,这是正信的道统。每一位信教的人,都要发自内心的认知“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钦差”。基于此正统观念,不少清真寺悬掛的匾、楹联都昭示了伊斯兰教的这一正统观念。大理州96座清真寺,悬匾中有许多这样的匾牌“道贯古今”、“古教昭垂”、“万有原宗”、“磐古原传”。也就是说,伊斯兰教是最正统,最古老的宗教,穆罕默德不是伊斯兰教的创始者,而是伊斯兰教的复兴者,传播者。在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是源于阿拉伯,是由西域真传,教崇西域,派衍天方,伊斯兰教从传入中国的那天伊始,就寓于一种正统的观念,与清真古教一脉相承,体现了伊斯兰教源于天方。
2、体现出伊斯兰教的基本原理
教义学家把伊斯兰教的基本原理分为三类:宗教信仰、宗教义务、善功。这三类基本原理,构成了伊斯兰教义的全部内容,清真寺的大量汉文匾联反映了这些内容,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基本原理。
在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中,真主安拉独一的概念贯穿于教义的整个核心内容。只有真主是唯一的,真主的至高无尚,独一性,形成了伊斯兰教一元论的哲学体系,所以真主的崇高,是伊斯兰教宗教信仰的核心体,这方面的宣传,教化在清真寺的楹联,匾额中也不泛大量的精联珠玑,这当中我们就收集了大理、巍山等地的清真寺楹联,杜文秀书联:“一切非主唯有真主才是主;万物寻根追朔原根总归根”、“清真无极;真宰不二”、“尊无二上”、“化天化地能化人;生人生物更生生”。这些精联妙对,构成了中国回族文化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富矿。这些精联妙对其本意是向教民,传递一种“认主惟一”的认主学观点,是一种运用中华文化的楹联表现形式,诠释了伊斯兰教根本的哲学思想,确立了真主存在的真实性和唯一性,普慈特慈的真主是万能的主,至圣至善的主,是无形无实的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人类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是无法触击,人类仅是代治者而存在,代治者的能力只能过各种功修去参悟、认知、敬畏万物的主宰安拉。
伊斯兰教的善行,功修在清真寺的楹联中,所表现和传达的内容也很多,特别对每日的拜功,斋功的强调甚多,如联:“真主至大应召唤快来礼拜;穆圣唯尊求引导指望成功”。“天命不可违道;完五功方见独一真光”、“须实践五功、天心大可见矣”、“入此门、登此殿、莫曚混、礼了拜去,洗其心,涤其虑、须仔细,做起功来”。大量蕴含着丰富人文哲理思想,引人崇善,止人千歹的楹联,匾额,所传导的宗教内容就是,修“五功”的重要,严肃的功课,是体认真主,“追源返本”的阶梯,必须认真仔细,洗心涤虑,切勿敷衍曚混,心存忘念。同时也表达了回族穆斯林信众以汉文化的楹联,匾额为载体,表达出对斋拜功课的真实态度,这是一种具有中华文化烙印的伊斯兰文化传播,宣教方式,它是中阿文化对接,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光耀世界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
在伊斯兰教义中,善行、善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古兰经》是这样告诉他的信士,“你当以善待人,像真主善待你一样”(28:77)。善行,善功的表达及诱导,在回族汉文的楹联中,也有大量精联妙对,譬如“钦昊昭事,虔诚省礼”、“克尽已私方是道,复还天理可朝真”、“道自西来唐宋元明清永垂教典,泽流东土本念礼斋课朝世守良规”。“寻思昨日,保守今日,提防明日,日用之事在身心,记忠先天,勤修终天,惧怕后天,天堂之路惟忠孝。”“清不染浊贵在有源;真可驱邪崇其以心”。
中国回族知识份子群体,在吸纳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大量运用这寓教于民的楹联文学方式,宣扬了伊斯兰教的原则和传统,认主独一,履行“五功”,命人行好,止人干歹,恪守清真,兼谋两世,表现出鲜明的伊斯兰教文化特色,这一文化的特征性,基于其教义的原则和宗教哲学的独一性,其运用楹联对仗的工具载体,所表达的内容,形成了自身特色性而有别于佛、儒、释、道及其他宗教的文化。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鲜明个性特点,是中国回族文化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重要因素。
二、回族楹联文化所具备的中国文化元素的烙印,决定了伊斯兰文化中国化的鲜明特点。
楹联也好,匾牌也罢,都是中国文学化,诗词化的土特产,它诞生脱离不了中国厚重文化的母体。它是寓教于民,雅俗共赏的文化形式。在中国每逢红白喜事,新春佳节,乃致园林、庙宇、古迹名胜都离不开楹联、匾额的装饰,甚至一幅妙对精联可以让一座楼宇,一座殿堂名扬四海。这一种文化现象在华夏母腹的这块大地上,可以信手拈来,这是中国千年文化才能孕育出的“文化力”。昆明大观楼其180个字的长联,上联写尽了滇池的四时美景,下联写云南历史章典,抒发感慨,诗意浓郁,气势豪放,对仗工稳,典雅华章,被郭老赞叹言:“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象这样的楹联经典,联句珠玑在民间,在官宦人家,在位高儒仕中间,还是下里巴人都流传着许多楹联趣事,同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巧联绝对。
回族人民长期接受汉文化的薰陶,说汉语,习汉字,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他们喜爱匾联,使用这种典型的汉文化艺术形式,来阐述自己的宗教信仰,理想追求,道德情操,从而使自己的民族,宗教文化披上一袭中国文化艺术形式的外衣,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回族的宗教文化意识,道德观,价值观应该说已经切切实实的融入到中国化的大国学范畴中,从而已经从客观上演化成了中国式的楹联文化中,自成了回族楹联文化的独特性。在浩轶的回族卷联中,许多的回族雅士学子以及回民广众留下了许多颇负盛名的楹联、匾额。这当中清咸同年间率领,团结迤西各族反清志士,揭竿而起,创大理政权十八年的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留下了大量对联墨汁,是寓教于民,具有民间乡土气味的精联巧对,每一幅对联传递给你一种思想,教会你一种高尚的形为,给你一种心灵的启迪,笔者摘珠采撷,与飨读者。清真寺大殿厦柱联:
紫气东来,缭此处有一派英雄豪杰,刷天补地,降龙伏虎,治水移山,经纶出物阜民安,又添紫气;
青云西蔼,拂围埂数十代儒宋名师,呕心沥血,研墨攻书,设馆教学,诲育成文才武将,直上青云。
大殿门联:
古兰思泽如雨水浇润万物;
穆圣德懿似春风吹遍九州。
宣礼楼门联:
撞钟声,宣拜声,声声唤起龙腾虎跃;
击鼓时,教练时,时时掀动地覆天翻。
教长室门联:
有赏有罚大教长;
无事无忧小神仙。
教室门联:
挤干清脑学前辈;
搜尽枯肠教后生。
客室门联:
盛友如云,五湖四海涌来此厅听讲穆圣宏达训浩;
高朋满座,九千八百概入大殿诵读古兰天经明文。
水房联:
一桶清水洗净身心污秽;
半盒皂沫除却遍体肮脏。
回回民族的这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吸纳中阿文化的精髓,这当中也将儒、释、道各家的许多语言,语法概念真接用来表达,自己民族文化的宗教道德观,功修善行,用一种通俗,深刻的文字内涵教化他的信众者,族群内的子孙后代,这是用回回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无极之真”匾即出于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凝”。这样的语言用词在回族的清真寺匾联中还很多,如“真宰”、“无极”、“玄机”、“虚空”、“道贯”等等。这些语言词汇均出自于儒、释、道家的典籍章册。回回民族将这些语言,概念借来,用伊斯兰文化内涵取代其原有内涵,用以表达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理论思想,使中国伊斯兰文化带上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富于东方哲学的哲理性。
回族楹联匾额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笔文化遗产。他有着以伊斯兰教神学为体,宋明理学为用的独特中国伊斯兰文化。它是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了这样的一个融合过程,伊斯兰文化的儒释过程,才被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王候将相,真龙天子所接爱,也才出现了明大祖朱元璋的《百字御赞》匾,永乐帝,康熙帝,雍正帝等保护回民的《圣旨》、《敕谕》诸匾额。诸多的历代名人骚客,王公贵胄,帝王太后都书写了大量的盖有明显儒释思想的汉文匾联,悬掛于各大清真古寺,用以传递,表达他们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和态度。
清真寺建筑群中各种形式的楹联,匾额还表真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诸如毛泽东书延安清真寺的草书体“清真寺”匾,便是传扬九州华夏,伊斯兰教自唐进入中国,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时至当下,在楹联文化这一品类中,留存了大量的文化名家墨汁,不仅留有木匾,还有石匾,砖匾、帏帐绣品,横披、中堂、对联、斗方等。所有书写文体涵盖了真、草、隶、篆、金石、甲骨。几百年来,广大回族穆斯林信众坚持了伊斯兰教的基本原理和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影响,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创造地发展成为中国伊斯兰文化,使之从形式至内容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也成就了大批的回族诗词家、书法家,成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同时也是回族儿女丰富中国文化,发展世界伊斯兰文化不可磨灭的,对人类文化有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