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46:大体与末节
《孟子·尽心上》46:大体与末节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说:“真正的智者无所不知,但他会把精神放在对当前事务的处置上;真正的仁者无所不爱,但他会把精神放在对亲人与贤能者的爱敬上。尧舜那种圣贤的无所不知并不体现在世界的方方面面,因为他们要把精力放在当前急务上。尧舜的无所不爱并不体现在角角落落的每一个人那里,因为他们要把爱敬先放在亲人和贤能者身上。不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落实父母的三年亲丧,却在对故去的稍远一些亲人的缌、小功之类的丧仪上过分讲究。在长者面前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却在该不该用牙齿当众咬断肉干上过度留意,这种行径其实就是没有紧慢板,就是关注了末节,丢掉了大体。”
孟子分析问题,总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一、何谓“知”“仁”
关于“知”,还是孔子讲得最为透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正的知,不是普通人理解的“无所不知”,而是清楚哪些是自己确知的,哪些是自己不确知的,能够用自己对“确知”与“不确知”世界的了解,来面对和解决问题。
科技文化发展到今天,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不能说自己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但那些在现实世界中,处理起问题得心应手的,并不一定是一流的科学家。反倒是清楚自己认知边界,对自己“确知”世界内规律了如指掌的人,因为“不知为不知”,反而成了最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尧舜很显然不是一流的科学家,而是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孟子称他们为“无不知”的“知者”。正因为“知者”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所以,才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当务之急的处理、处置上。
同样的道理,“无不爱”的“仁者”的无所不爱,也体现在他对于爱的对象由根本至末节的次序上。所以,即便是尧舜那样的人,也不是犄角旮旯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爱的。但他们对于亲人、贤能者的爱,却千古流传。
二、何谓大体
什么是“大体”?
对于“知者”而言,“知之为知之”的那部分世界便是大体,当务之急便是大体。“不知为不知”的那部分便是末节,当务之急以外的便是末节。
对于“仁者”而言,亲人、贤能者便是大体,远在天边不相干的人便是末节。
当然了,大体与末节是个相对概念。相对于三年之丧而言,缌、小功一类的丧仪便是末节。相对于无所忌惮的大吃大喝行为而言,该不该当众咬断肉干便是末节。
三、如何取舍
关于如何取舍,几乎不是问题。先前孟子已经正面回答过,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舍鱼肉而取熊掌。生和义不可得兼时,舍生而取义。
大体与末节不可得兼时,取大体而舍末节!
倘有人舍大体而取末节,很显然便是不识大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