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苏轼,拯救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第一次到杭州时留下的绝句,脍炙人口,代代相传,至今人们说到西湖就会想到这首诗。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苏轼第二次去杭州时,西湖已不堪入目,由于水草的泛滥生长,破坏了西湖的生态,加之政府的不作为,污泥淤积,恶臭熏天。苏轼就觉得很可惜,他说“近年以来,堙塞几半,水面日减,茭葑日滋。”苏轼当时就感慨,再这么下去,二十年后西湖将不复存在了。“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于是他开始了西湖改造工程。他对西湖的改造,既表现了一个文人的情怀,又表现了一个地方官和政治家的这样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把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首先疏通西湖的湖底。这工程浩大,西湖底下挖出来的淤泥、水草,怎么处理?几十万立方呢,这些东西往哪儿堆去?苏轼想出一绝招,他用这些挖出来的土方、淤泥,在西湖的西侧,修一座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长堤,这个长堤修起来以后,处理了淤泥的问题,沟通了西湖的南北,这样从湖的北边到南边,就不用再绕湖三十里路。他又在这个长堤上修了六座桥,名字都特漂亮:跨虹、望山、映波,简单的湖水清理,由于苏轼的参与,把它变成了一个使山川秀美的工程。他还将靠近河滩的地方、河岸的地方,全部出租给农民种菱角。因为种菱角的前提是必须把杂七杂八的水草全部除干净,这个菱角才能得到有效地生长,水面也就干净了。并且在湖的中心地带,划了一个三角区域,在三角形的三个尖端,盖了三座小石塔,这三座石塔,后来就演变成为西湖十景当中的“三潭印月”。在晚上,你泛舟西湖的时候,月光如水,照在西湖上,三座小石塔倒映在水面,他用美的情愫来打动那些想种水草的人,都不想种了。
西湖的十景当中,至少有两景,是苏轼水利工程的副产品,一个是“苏堤春晓”,一个是“三潭印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轼的功劳,就把这个长堤叫“苏公堤”,简称“苏堤”,它与西湖北面的“白堤”,白居易修的“白堤”,成为西湖中间最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苏轼治理西湖既是一次文学的拯救,也是生活的拯救。他让我们至今还能拥有如此美好的西湖。谢谢苏轼。
多么希望我们的生活中多一点这样的好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更多美丽的西湖。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3234/5dcc85c3a4cc8f7a.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