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榜单的世界里做真实的自己

2024-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中罗

前几天那篇文章《读书?读个屁!》,其实写的比较长,所以分成了两部分,下面是后半部分:

聊到这,有点打不住了,我们再延伸一下,发起另一个话题:如何看待各大平台推出的书单榜单?

好,现在这里是知乎的兄弟,编乎,听我开编(不是)。

每逢热点、节日、年末,各大平台都会推出各种榜单和总结。

比如前几天豆瓣、微信读书都纷纷推出了年度书单,就算是平常,应用里也经常挂着什么神作榜、小说榜,这个榜、那个榜的,多的很。

他出不要紧啊,但是很多人一看榜单,好家伙,还有这么多“好书”我没看啊,这咋办?

于是他就焦虑起来了。

有必要吗?

我告诉你,没必要,完全没必要。

举个例子,之前电影《河边的错误》上映,很火啊

于是我就观察到,我的微信读书上突然收到一条消息,原来是订阅了很久都没上架的小说《河边的错误》上架了,微信读书提醒我,哎呀,赶紧去看,不看就完啦!

后来我没看,也没见着有什么损失。

余华老师很多作品,《河边的错误》是必看的吗?

不是,这甚至都算不上他作品里很好的那几本之一。

这本书不是余华老师的必读书目,甚至你完全不读余华也没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还是要推一下余华老师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和《许三观卖血记》,而且余华老师的其他作品也非常精彩。

不过,还是那句话,不看也没关系。

说到这,想起前两天看到公众号“槽边往事”发了篇文章,叫做《在榜单之外》。

和菜头老师在文章里说,豆瓣的2023年度榜单,图书榜他一本都没看,而国产电影榜只观看了《椒麻堂会》,世界电影榜单也仅仅看了《奥本海默》而已。

《我在北京送快递》应该是去年火的不行的书吧,那段时间,豆瓣、微信读书上好一段时间,打开就是它,打开就是它。

可是,如果你问,你这一年里,这本火的不行的“快递书”没读,火的不行的电影《流浪地球2》没看,有没有遗憾,有没有焦虑?

那我认为,和菜头老师的文章里有句话是很适合回复你:

“生怕脱离群体是一种病,生怕随波逐流同样是一种病”

不过,和菜头老师总是很有话点,文章里还有一句很sao但很有道理的话,我也分享给你:

性生活和读书这两件事都不应该外包

只能说,高,实在是高

回到正题,榜单上的书不读,那读什么书呢?

答案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读书,而不是盲目去追求读书的数量、时长、风靡等等其他外在因素。

如果说,你的追求仅仅是,为了能够在微信读书上截一张读了几百小时、读了几百本书的截图放到朋友圈、微博之类的什么地方去炫耀,那你尽可以P图,何必耗费时间去做一件不想做的事。

生活里,令人难受的事情莫过于有人逼迫你去做不想做的事。

所谓“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为了炫耀而读书,那你很悲哀,因为你已经成了虚荣的奴隶。

生活有时候很苦,祝大家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

这个道理是我近些年才慢慢悟出来的,年轻人总是难免追求关注,喜欢听到他人的赞美。

但如果赞美是来自虚假,那你终究尝到苦头

当然,你大概率不会听。

听劝的人总是很少的

这段时间除了看书以外,我还经常看冯大、曹大和和菜头老师在公众号和知识星球等其他地方写的东西,从以前的看不懂,到略有排斥,到现在的深受启发与赞同,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于是也慢慢开始明白,有些东西没有经历过,看了也不会懂。

只有吃过亏,长过教训,尝到了口头的滋味,才慢慢舔着伤口,开始改变。

毕竟,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哦,这是黑格尔说的。

相关文章:《读书?读个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