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人性自我修炼情感的港湾朴实无华--笔随心动(生活杂碎)

石岩磊/嘉峪关

2021-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岩磊简书

文游天下(82)

嘉峪关

文/石岩磊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礼仪,《论语》中强调:“不学礼,无以立。”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法规矩比比皆是,礼貌用语更是层出不穷,例如劳驾、恭候、敬请、借光、失陪、惠顾、留步、拜访、笑纳等等,而使用频次很高的还有“关照”一词,它含有关心照顾与相互照应之意,而其来历源自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建在狭窄的山谷之中,扼守着河西走廊的咽喉,历来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也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关隘。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绵延近60公里,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严密防御体系,具有巨大的军事效能,同时它也是明朝通往西域的重要商贸口岸。

        熙来攘往的人群从此路过时都需要一种证件,类似于现在的护照,当时被称作“关照”。其正面为人员画像,背面是有关的个人信息,诸如年龄、来源、事由等等,所以“关照”又分为使节、客商、屯民、囚犯诸多类别,可谓是五花八门。关照由驻军首脑签发,并盖上朱红大印后方有效,人、照俱全才能顺利通关。现在景区仿照古代,由“关长”为游人填写发放关照,成了嘉峪关一道别有情趣的景致。

        而明朝对待外来使节也的确非常关照。西域各国经常派使臣到中原来朝贡,他们携带本国的珍稀特产赴京觐见,“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大明朝自然厚礼相待,朝贡者入关后即食宿全免,并由沿途官兵护送。皇帝更是出手阔绰,赏赐之物超过礼品的数十倍,以至外国人争相前来朝拜,使团人数不断增加,从几十人膨胀到上百人。明政府不得不在嘉峪关限制他们的进关人数,明宪宗下旨,规定“每十人内,许一人来贡”。可见大方也有度,关照需谨慎。

      如今,嘉峪关早已失去边关职能,也不具军事价值,只是游人寻古怀旧的景点。人们伫立城头,遥望关外茫茫戈壁,苍茫之风迎面扑来,不由得感叹守边将士的英武,一个个血肉之躯阻挡住了彪悍外族的入侵,一座座烽台传递着惊心动魄的战事。回看郁郁葱葱的关内,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色,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嘉峪关也便有些虚幻,似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随时能被一阵风沙吹走。

      仰望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手里的“关照”似乎在提醒人们:和平需要武力护佑,关照永远维持不下世代友好,趋利才是人类不二的交换法则,互惠互利可以维系脆弱的国际关系,唯有强大方可威服四方,万国来朝的背后一定要有实力的支撑。巍峨的嘉峪关便不再是泥土夯出的关隘,而是化作一种信仰象征、一个精神符号,时刻提醒国人:关照需自强。

        2021.7.2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