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启发式问题一一日常生活)
XX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妈妈早出晚归上班,一直由奶奶带大,奶奶很爱孩子,自己一生吃苦舍不得吃穿,所以自以为把好吃全部给孙女,一切代劳只要读书就是爱孩子。
一天,爷爷打工回来,肚子饿,吃了她的零食,如同上次妈妈下班吃了她的水果一样,大哭大闹,要他们赔。
“这怎么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性格以后在社会怎么混?”妈妈咨询时说,“怎么纠正,暑假两个月把她改过来。你不知道,我们要一起吃点东西,我婆婆不吃,我们吃还说我们,要留给孩子。完全宠成一个自私,好吃懒做的小孩。”
“你希望训练哪些方面?”
“比方说收拾她自己的房间。”
“平时有教过没?”
“平时经常同讲她,叫她衣服叠好放衣柜,书桌上只放台灯,写完作业,书,笔收拾整洁,但从来没效果,我婆婆总是帮她收拾残局,吃完饭,碗筷也不送水池,等她奶奶收。有时,我们叫送水池,奶奶就说放在桌上,等会我收菜盘,抹桌子再一起收。”
很多家庭都差不多情景,养废一个孩子,就剥夺他自己可做的事。
好好吃饭,穿衣睡觉,收拾屋子,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照顾好自己吗?
仅举一个收拾房间的例子。我们不是用说教,而是花时间去训练。
“你们平时是怎样教孩子做这些家务活的?是陪她一起做,还是示范教给她的,有的家长以为不需要训练,孩子就可以按照命令直接完成。”
周末,“妈妈,作业做完啦。”
“书桌收拾没?”
鼓励的方法是先正面用肯定来回应孩子,“你做作业好专心好认真,半个小时就完成啦,真棒。”
“你作完要不要检查一下?”
“我检查过了。”点点头,微笑,拥抱孩子。
再来问“妈妈今天来和你一起收拾书桌吧?”用启发式的肯定语“来,你把书递给我,你说插在哪个位置或直接放回书包?”
“我来,我来。”
“笔,放到哪里睡觉?”
“文具盒里。”“对,放文具盒里,再把文具盒放哪里?”这种让孩子参与,有鼓励性和尊重性的解决问题的对话,孩子是不是在为他选择导致的后果负责?
当孩子回答,思考你的问题时,他们是在积极参与。当你向孩子说教时,他们是在被动参与。当孩子参与问题时,你就有机会去了解孩子,他们的理解和你的理解是否一样。并且在这种启发式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具有鼓励性和尊重性。
花时间训练孩子,用启发,鼓励,尊重的方式挖掘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帮助他形芘良好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愿意尝试我能行”,这样的孩子不是在成长与绽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