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身世之谜之十一:《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是伪作
文:枯木
上文对关于李白记录的“四序”、“四碑”、“ 一表”的真伪进行探讨,应该说除李华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之外,即便是内容有所出入,然而也是有据而作,而李华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真伪存疑,因为极其简洁,不太符合古代墓志铭的惯有行文旧例,在李白卒年没有明确证据推翻之前,暂时搁置。
本文我们来探讨魏颢的《李翰林集序》,并且对李白赠送给魏颢的诗词《宋魏万之京》和魏颢回赠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进行探究,在笔者深思熟虑,并且对李白的诗词风格以及魏颢文章内容分析后,得出结论,魏颢的所谓和李白的诗词交往全是他自己的伪作,而关于和李白的交往也是真假交错,下面我们就详细探讨。
魏颢,原名魏万,生卒年不详,魏郡聊摄城人,后居住在王屋山,号王屋山人,改名魏颢,和诗人李颀有交往,从诗词中称呼李白为“翰林伯”,可以判断出生年代大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30年前后)。
遍翻历代关于李白的研究,很少有对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提出异议的,原因在于,魏颢和李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年龄比李白小一辈,著述《李翰林集序》时间又是李白去世前后,再加上著名诗人李颀有《送魏万之京》诗词赠送,因而后人认为作伪的可能性很低。
然而也有对魏颢的文章质疑的,清代注释李白诗集的学者王琦,对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表示怀疑,王琦云:“是篇钩章棘句,期期不易读,度其阙文伪字必多。若笔体如是,太白‘必着大名于天下’之语,毋乃为不虞之褒乎?”,认为魏颢关于李白的文章文辞艰涩,不流畅,可能有缺失的文字和传抄的错别字,然而也并没有认为此文为伪作。
依笔者来看,魏颢的《李翰林集序》确实是其所作,并非伪作,然而其内容却值得商榷,其原因在于魏颢所谓的李白赠送给他的诗词《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是伪作,因而才让我怀疑魏颢的集序也是虚假内容,并且魏颢的文章漏洞百出,事实绝非如其所说。原因何在,下面我们就一一论述。
一、《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词并非李白所作
由于这篇诗文太长,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全篇抄录,然而,大家有兴趣可以阅读一下,并且和李白其他的所有诗词歌赋做一对比,就会发现该诗词绝非李白的风格。
1、从内容来看,全文近一千字,几乎全是魏万(魏颢)个人的传记和游记记录流水账。
诸如第一段写魏万的籍贯和少年如何优异,第二段写魏万从汴水至吴越寻访李白沿途见闻,第三段写写魏万乘兴游台、越之事,第四段写从台州泛海至永嘉,遍游缙云、金华、桐庐诸多名胜纪实,第五段描写从姑苏至广陵和诗人相见,第六段写李白如何依依惜别之情。
这种游记类的诗文,一般是自己确有感触,描写见闻,才能写的出,而通观李白的游记诗词,就拿《梦游天姥吟离别》来说,因为没有去过,也不会详细写,而是用奇幻的传说,瑰丽的色彩来渲染,极尽想象和夸张。而这篇游记,完全像是魏万自己在描述,李白纯粹作为记录者而已,一点也没有惯有的发挥。
再说如此长的篇幅和内容,以李白的豪爽性格,能不能听完魏颢的陈述还两说,即便是听完,把沿途的详细细节能不能全记下来并写出来,这需要耐心。况且一个素昧平生的晚辈,上来就给别人说他自己少年时期是多么优秀,“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自比鲁仲连,您想真正有才华的谁会这么不谦虚?李白写自己也不过“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而不敢说“挥笔如振绮”,而且他说了李白也全信了,并且还给他写到诗章里?通观李白的诗词,魏万是唯一一位!
2、风格完全不对
李白创作的所有长诗,包括古风和乐府,风格无不是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词,全文堆词叠句,缺乏神采,雕凿痕迹非常明显,完全没有李白一气呵成的气韵。
从题材上来说,李白的长诗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率性而为,很少有一首长诗是从头到尾都是一成不变,而都是长短结合,富有韵律,朗朗上口,诸如《梦游天姥吟离别》四、五、七、九言纵横交错,瑰丽奇幻;《将进酒》三五七言豪气十足;《悲歌行》、《梁园吟》、《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也是三五七言交错使用,就拿《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首中规中矩的五言来说,也是排奡纵横,天上地下,跌宕起伏,气势不凡。
而反观这篇《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全篇五言,拘泥形式,僵化古板,气势凝滞,文采顿失,似乎只是唐朝一般读书人的应景诗文而已。如果说是李白的作品,就连少年时代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都不如,更别说晚年越老弥坚,真这样,估计就连“诗仙”的称号也值得怀疑了。
3、以二人的交情,李白会不会写长诗给魏万?
李白是谁?李白虽然一生坎坷,然而骨子里睥睨一切,傲视群雄,就连比他小11岁的诗圣杜甫都不放在眼里。杜甫的才气世所公认,和李白并列,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一生写了十余首诗词给李白,其中的《饮中八仙歌》在当时就传遍朝野。而李白呢,才回赠了两首,第三首《戏赠杜甫》挖苦戏谑,被不少人认为是伪作,然而可以看出李白的眼界之高。
魏万是谁?如果没有这首诗和《李翰林集序》,估计几乎没有人知道魏万是谁,唐诗里面唯一一首和魏万有关的的诗词,是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也是劝慰魏万不要沉溺行乐,蹉跎岁月。然而魏万竟然没有一首诗传世,哦,忘了,有一首,是魏万署名赠送给李白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估计不是题目也很难流传下来)。
《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诗词也不短,300字长诗,因此这里也不抄录,有兴趣可以自行阅读。不过您看过后有没有一种感觉,似乎有似曾相识的“味道”?是的,确实不错,《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怎么风格和手法如此相似,一样的文采平平,僵化呆板,并且同样的自吹自擂,只不过这篇因为是赠送给李白的,因此连带讴歌李白和吹捧自己结合在一起,有没有感觉有点自不量力?
诸如“君抱碧海珠,我怀蓝田玉”,“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 一长复一少,相看如弟兄。”,表示李白和自己关系深厚,赞美李白用“安石重携妓,子房空谢病”作比,估计李白看了也会不高兴。李白崇拜谢东山,主要是因为谢安前半生飘逸山水,后半生为官力挽狂澜,李白因而崇拜其才气和政治抱负。诗词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等等,然而魏万只看到李白的“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言。”,便用谢安携妓游山玩水和李白相比,岂不谬乎?如此对李白的抱负和风采不了解的庸人,李白怎么会认为魏万是“大人才”,并且竟然用李白的口吻评价自己“尔后必着大名于天下”,以李白的浸淫诗词几十年的功力,以及阅人无数的眼力,岂不荒唐?!
4、李白即便是出于友情赠诗,会不会写这么长的诗?
李白写过不少长诗,大多属于游仙诗或者感慨的诗词,也有赠送给权贵的诗词,然而确实没有如此大费周折的写如此平庸的诗词。如果真的对魏万青眼有加,似乎不必来一篇千字诗文,只需要类似《赠汪伦》这样的绝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此简练,感情真挚,千古传诵。亦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寥寥几句,就把孟浩然一生高风亮节概括,何必舍简就繁?岂不是蹊跷无比?!
因而,综上所述,《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绝非李白作品,而是魏万自己的作品,魏颢作为李白的粉丝,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不远千里寻找李白,这种事情可能存在,然而和李白相见与否,就很难说,至于和李白相互赠诗,就是无稽之谈,毕竟诗词放在那里,有点文学修养的都会看出其中端倪。然而由于魏万和李白年代相近,并且魏万对李白也是敬仰有加,因而古人只是传抄,然而对诗文的评价一字不提。
二、魏万《李翰林集序》也是真假混杂
从《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是伪作,笔者联想到,会不会《李翰林集序》也是道听途说,真假结合“闭门造车”的文章呢?我们就再来看看《李翰林集序》的内容,其文就如王琦所言,“钩章棘句,期期不易读”,使得王琦都产生怀疑,李白夸奖魏万将会著名于天下乃是“不虞之褒”。依笔者看,其中诸多关于李白的事迹也是道听途说,牵强附会,我列举了以下一些疑点,供大家参考:
1、李白任侠,手刃数人
唐朝是一个法律完备的朝代,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法律法规非常完备,当时的法典《永徽律疏》(今称《唐律疏议》)条文详尽,对各种刑罚和适用对象都有一一对应描述。
诸如《唐律疏议·斗讼律》规定:“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误杀人者,减斗杀一等;诸以力共戏杀人者,减斗杀二等;诸过失杀伤人者,各以其状,以赎论(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致;共举重物,力所不致;若乘高履危足跌及因击禽兽,以至杀伤之属,皆是)。”,除对亲属主仆之间杀人略有减轻处罚外,一律严惩,试想,按照魏万描述,李白“手刃数人”,那么即便李白死罪难逃,也会有相应的记载,然而遍观李白一生,只是任侠豪气,仗剑远游,并无杀人一说。
那么魏万究竟为何这样描述呢?其实这是源自李白的诗词,《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这是描写战国时期的侠客行为,并非李白的自述,可叹魏万看过后就想象成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
2、李白替友收骨,长揖韩荆州皆源自李白的诗词
李白仗义豪侠,替友收骨,这在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己提到,李白干谒韩荆州韩朝宗在诗词《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中有“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并在干谒文章《与韩荆州书》流传。而魏万将之纳入文中,并且进行适当演绎,比如说李白长揖,看到韩不饮,以为是怪罪就误拜,结果韩责备李白无须拜只需要长揖,“让之”,李白说喝酒就要讲究礼节,于是韩荆州“大悦”。魏万以之表明韩荆州器重李白,事实上李白在诗词中明确说了未拜而是“长揖”,并且《与韩荆州书》文不卑不亢,既想委托韩荆州推荐,又不愿意失去文人的自尊,因而不可能拜。并且韩荆州后来也未推荐李白,亦或推荐并未得到重用。但是魏万把这个事情戏剧化,添加演绎色彩。
3、文中自吹自擂,李白对魏万大加赞叹,并且托付魏万照顾后人,“尔后必着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
前面我们已经详细分析了魏万的诗作,只能说魏万是一般的诗人,不可能才华横溢,否则后世竟然连一首拿得出的诗词都没有,况且也没有生平记述,更没有业绩载史,别说正规史传资料,就连《唐才子传》都无从提起,佚文野史更没有记载。
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当时已经年近花甲,一生周游各地,阅人无数,竟然对魏万看走眼,难道是李白年老昏花?还是魏万空说大话,自吹自擂?我想只能是后者。
再说,按照魏万文,和李白相见时李白尚未流放夜郎,正是名气冠朝野,岂能见到一个素未平生并且才气平平的后辈,就贸然托付,并且说出“无忘老夫与明月奴”这样幼稚的话语来?就好像农民起义的陈涉一样“苟富贵无相忘”?,假设李白真的说了,魏万有没有做到?事实摆在那里,只能说明魏万是沽名钓誉之徒,甚至都不是浪得虚名,因为他并无虚名。
况且,作为《李翰林集序》是介绍李白诗集,非要添上李白夸奖自己的话语,这是不是有点不自量力,或者难听点是“恬不知耻”?
4、素未平生,李白就“尽出其文,命颢为集”
按照魏万所说,李白对他“青眼有加”,于是将自己的所有文集都托付给魏万,让他出文集。事实真如此吗?从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以及现有资料来看,李白一生的诗文,都是随写随赠,即便是有底稿,“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看得出李白的诗作,到去世都没有让人作文集,而是大家传抄,就连最后投靠自己的族叔李阳冰,他都是从众人那里收集的作品。因而李白对一个岁味平生的后辈,会把自己珍藏的所有文集都送给魏万,是不是有点不太现实?
5、李白诗集有多少?
我们暂且认为李白赠送所有诗稿,真有其事,那么有两个疑惑,第一,魏万拿到李白诗集,自然应该全文阅读过,因为这和出诗集不一样,需要查找刻板错误的地方修改。然而魏万在后面却自相矛盾,“文有差互者两举之。”,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也不知道真假对错,因而把文字出入的地方都列举出来,你们自己判断哪个更好吧”,这竟然还是魏万“沈吟累年”的结果!
第二,魏万作为被托付人,自然应当爱惜诗集底稿,从当时来看,安史之乱尚未开始,那么魏万自当妥善保存,诚然,后来安史之乱,底稿毁于战火兵燹也算是一个借口,可是文中又说,“上元末(761年),颢于绛偶然得之”,意思是魏万在绛州(山西绛县)又得到其他人的关于李白的诗集。这又和李白赠送魏万“尽出其文”相矛盾。
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应该这样认为,因为李白一生著述诗作很多,当时就朝野闻名,一旦有新的诗作,就有人收集传抄,然后装订,作为参考拜读。有的人资金雄厚,就可以集结诗集,然后刊印售卖,以之牟利。从魏万在绛州得到李白诗集,以及李阳冰收集李白诗作来看,当时李白的诗集版本比较多,各地都散落很多。当时并没有“版权”一说,都是传抄或者刊印,自行购买,谁刊印谁获利,不会给李白一分报酬。
由于版本众多,于是当时出版刊印的人们为了销售,会以各种“噱头”吸引人们购买。比如有的假托和诗人有交情,是诗人委托集结;有的则因为自己没有名气,不得不把自己的作品署名当时或者以前的著名诗人的作品,这样对销售有好处,这就是后来发现唐宋时期不少伪作或者后人的作品,挂名前人的原因所在。
6、文中前后矛盾,对李白并无了解
在魏万的文中,说了李白把所有的文稿都托付给自己,后来湮失,作为借口,这个可以说得过去,可是,自己把收集到的李白诗集不同版本都刊印出来,似乎有点说不过去,除了前面所说的曾经阅读过以外,在魏万文中,有一句话“白未绝笔,吾其再刊”,什么意思?就是说李白如果没有停笔,继续创作,那么我会再增加诗文,继续刊印。
这就蹊跷了,如果说和李白有交往,即便是安史之乱,书信不容易送到,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是再艰难,还是会收到的,那么委魏万即便是记不得诗文,也应该和李白有书信来往。作为把自己所有书稿都托付的人,李白绝对会回信,也不至于让魏万把诗文中不同版本同时刊印,李白自己就可以指明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然而魏万并没有这样做。只能说明魏万和李白并无交往,而且对李白的情形不甚了解。
为什么?因为魏万写《李翰林集序》的时候,从文中“上元末(761年)”得到诗稿,然后“沉吟累年”,“累”按照字面意思,怎么也超过3年,那么最早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而此时李白已经去世了(依据李华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然而魏万依然“白未绝笔”,好想是说李白依然健在,这和事实不符;倘若李华的记载是假的,李白依然活在世上,那么魏万自然可以去信请教诗集中的错误,可是魏万也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刊印,把不同版本并列。
7、魏万描写李白形象过于简略
在文中,魏万描写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被后世人称之为对李白的最形象的写真。可是,我们看到魏万自己说和李白交往颇多,一起“自荆徂扬”游历,自然对李白的待人接物应该比较了解,一般行文,自然会对他人的性格和言语进行描述,可是在文中并没有,只是一句眼睛明亮,犹如虎晴,有时冠带,风流倜傥,似乎过于简练,然而对李白说自己“尔后必着大名于天下”,却记载下来,不得不令人怀疑二人是否真的交往?
笔者认为,魏万对李白的情形根本不了解,只是作为一个李白的忠实粉丝,比杜甫有过之无不及,千里奔波,拜访李白,几次不遇,锲而不舍,也算是有恒力的粉丝,恰似当今某些要见明星又见不得于是跳海的“脑残粉”,然而魏万则是有文学素养的“雅粉”,锲而不舍,终于见到心目中的偶像,自然记得最清楚的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估计不一定能够和李白饮酒交往,也许只是泛泛之交,说明崇敬的心意,礼拜自然劝勉后学,鼓励魏万努力,然而在魏万那里,却变成了二人深交,并且说李白夸奖自己将来会成为“巨星”,这是很多粉丝都会炫耀的心理,古今皆同。
8、关于李白后代
魏万在文中详细描述了李白后代,这点可以作为借鉴,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忠实粉丝,千里奔波,不见偶像,自然四处打听,了解李白的生活情形,因而对李白的记述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
魏万描述李白:“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二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这段文字当为真实。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发现有的学者,认为李白的女儿叫“明月奴”,亦或有的说叫明月,小名叫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如今有的学者的古文功底真是不敢让人恭维。其实“明月奴”是三个子女的名字,分别为李明、李月、李奴,就是如此简单,可是偏偏有些所谓的“学者”要自找麻烦。
综合以上辨析,因而笔者断定,魏万所谓的和李白的交往以及赠送诗词皆为自我吹嘘,并非真实。实际情形,应该是,魏万确实曾经不远千里前去拜访李白,也许只见过一面,甚至可能并未遇上,然而后来在绛州看到李白的诗词遗稿,便有出版诗集的想法,于是,编织了一套说辞,然后自己写了两篇诗词和一篇序文,附带把自己吹嘘了半天,并且夸张的说李白把最后的诗稿都托付给自己,然后集结出版,以此来获得名声和售卖的利润。
魏万作为李白的粉丝,和当今一些粉丝略有不同,魏万自己也是读书人,对心目中的偶像的文采佩服的五体投地,以至于产生幻想,编织故事,罗列假象,其目的是传播李白的诗词,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在李白的夸誉下可以抬高声望。虽然目的颇为自私,不过也算“雅粉”一枚。可是,魏万的算盘打得再精,历史还是比较客观的,他出版的诗集并未传世,只是留下了两篇和李白的虚假交往的“伪诗”以及一篇序文,其他荡然无存。
然而,魏万的伪作,对后来研究李白还是带来了不少困扰,诸如现在不少以噱头著称的自媒体,往往以李白“手刃数人”和“携妓远游”来形容李白,误导了很多不了解历史的年轻人,还是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指出魏万的虚伪以及自吹自擂的实施,还原历史真相。
(待续)
2019/7/11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