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廷侵蚀外廷
内廷侵蚀外廷
内廷与外廷,如果从官制的角度去分析,是非常复杂与繁琐的演变过程。但是如果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具体人物去对号入座,内廷与外廷的界限非常清晰,比如秦王朝的赵高属于内廷,李斯属于外廷。
内廷是皇室的私人办事机构,比如赵高为嬴政和赢胡亥办私事,但是由于赵高精通律法,嬴政有时也让赵高办公事。外廷是大一统帝国治理万民的合法官僚机构,理论上而言,外廷是皇室治国理政的唯一代理。
内廷与外廷之间的斗争,两者最后都成为赢家,在现实的较量中,内廷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赢家。在历史的叙事中,外廷被描写得很高尚与很无辜,在历史的较量中,外廷是赢家。
劳动模范型的皇帝比如雍正,或投身艺术型的皇帝比如宋徽宗,是皇帝群体中的极少数。绝大部分情况下,任何正常智商的皇帝,重点关注的事情,不是内部民众究竟是处于温饱状态抑或小康状态,外部蛮族究竟是要武力解决还是签订澶渊式和平协议…………,而是皇权的稳定。皇权稳定的心腹之患,就在于外廷。
皇权认为最安全的外廷,是永远处于党争状态下的外廷,比如明代的严嵩时期的外廷,严党与夏言、徐阶等人无休止的争斗,嘉靖就可以在很安全的环境里,装作沉迷于修道,暗中操纵与主导外廷的无休止内讧。外廷政府永远处于接近溃烂但是又尚未溃烂的状态下,皇权是最安全的。
但是正如雍正与宋徽宗是皇帝中的异类,嘉靖这种极高智商、被史书称为“昏君”的皇帝,也是皇帝中的异类。嘉靖的方式,完全取决于皇帝本人远高于常人的智商,其它皇帝要达到嘉靖这种安全效果,就只能不断依靠“内廷侵蚀外廷”的办法,甚至有时不得不赤膊上阵、背负骂名,比如东汉“十常侍”时期的桓灵两位“昏君”。
内廷侵蚀外廷,本质是人治。宰相(历代的实际称谓不同)在宪法意义上,是合法的外廷首脑,也是受皇权委托的代理人。但是外廷首脑即便没有“野心”,也难以摆脱皇权的猜忌。
外廷首脑摆脱皇权猜忌的唯一办法,只能是自己把自己搞臭,比如刘邦在外征伐时,萧何致力于为民办好事,刘邦马上认为萧何是在收买人心。但是萧何听从手下的建议,致力于鱼肉百姓,刘邦马上就放心了。
外廷首脑最忌讳的,是被皇权发现文武勾结的迹象。“边将勾结重臣”,两者皆犯灭族之罪。明末名将袁崇焕之死,不排除在朝廷党争中倾向于支持钱龙锡,才是袁的真正死因。
皇权在对外廷永远不放心的情况下,只能用“内廷侵蚀外廷”的办法,使外廷永远无法组建独立的责任政府。东汉光武帝刘秀认为,功臣应该给予崇高的地位,由功臣担任外廷“三公”等高官。但是刘秀同时提出,要优待功臣,功臣居于“三公”等高位而不用(不要)办事,刘秀将具体事务(实权)交给身边职务不高的秘书(尚书)。
外廷束手就擒,对于皇权支持下的内廷(历代登台亮相的角色不同),如果皇权让行政秘书(比如尚书、中书)侵蚀外廷,外廷在受到压制的同时,往往将这种局面定义为“奸臣蒙蔽圣上”。但是如果皇权连行政秘书都不放心,把实权交给生活秘书(比如内廷宦官),外廷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伤害,就会将这种局面定义为“小人祸乱朝政”。
内廷侵蚀外廷,是千年的智慧结晶,传统永远不变,改变的只是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