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更文800字点赞每日小结

一堂微课

2022-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月曦花宸

师:@所有人 大家来看下这张图,有哪里不对劲?

小银子:112岁?

小A:最后的名媛,初代的校花?

师:我那本来是个问句,[破涕为笑],你们又给我抛问题,把我给整不会了。

小B:1905年……

师:说详细一点,哪里不对?为什么?

小C:天津一户大人家……

小D:上海的名媛,怎么住在天津?

师:如果没有觉得不对劲的话,就不必牵强附会。

小E:最后的话,太让人难断句了。

小银子:对对对,那排版容易让人误会了。

师:还有呢?

小F:“最后的名媛”这里不对……

小G:难道是“复旦初代”有问题?她是中学时到上海后学习,再入复旦,不应该说是初代吧?名媛是指有名的大家闺秀,上海现在也依然有大家闺秀,所以那里不能写“上海滩最后的名媛”。个人理解哈!

小银子:112岁都去世了,怎么还说爱吃肥肉甜食呢?哈哈哈『图片看不出问题,抓抓文字』[捂脸]

小G:上海滩可以理解为旧上海,习惯上的。但在这里的确是表述有问题。

师:还有吗?

小H:上海是公称,上海滩是江湖叫法,我查到的是这样的。

小I:下面的文字沒標點符號。

师:@小银子 @小H  会主动去求索了,不错,能把这一步用上了。

师:哪怕是一张图,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都应该先去查证,而不是急着提出见解。

师:实不相瞒,图是我随手截的。

师:可大家有个惯性思维,觉得我这么一问,就肯定是有问题,所以急吼吼去“找茬”。

师:你们一开始的答案,都是不确定的,带着问号的。是希望我直接给答案的。我多问几句,你们当中就开始有人主动去查证了。在查证过程中,是不是就开始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真相。

师:想要让自己的认知有所提升,首先便是要学会主动去查证,去寻求答案,而不是等着别人投喂。

师:为什么潇潇老师会说“速读,是最大的笑话”?便是因为有些书籍,哪怕你每个字都认识,但不一定知道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

师:比如这个字,『晟』,大家说下,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小H:光明的意思。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

师:@小H, 你这个斩钉截铁的回答,是片面的。因为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两个意思。你没有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是光明的意思。

小H:只知道第一个读音,讲真,今天才晓得这是个多音字。

师:这就是为何潇潇老师一本《三国演义》能读十数年的其中一个原因,可他说的“慢读”,并不代表少读。相反,读得慢,是因为读的书多。就比如我,为了读懂《金瓶梅》,还另外读了十几本参考书。

师:人写不出认知以外的文字。再牛的作家,学者,都只能写自己认知以内的文字。每个人由于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研究领域等的不同,同一本书会有不同见解是一定的。看不同人的解读作品,就可以帮助自己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同一本书。最终你能吸收到的部分,其实也就是你现阶段认知的上限。

师:比如之前我在朋友圈带大家读《西游记》,我的切入点是把孙悟空当人看,所以我看的时候,就重点关注,思考孙悟空“生而为人”的优缺点。像潇潇老师说:

这本书隐喻的部分,我一时读不懂,那我先略过。我就先管好我能读懂的部分。我把我读懂的这部分,写成读书笔记,尔后根据读书笔记整理成一篇文章,也是一种收获。哪怕我这种收获在潇潇老师这种守着图书馆,天天搞学术的人看来,是很肤浅的。没关系,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我目前就先把我能摘的桃子摘下来,先吃,吃到肚子里的,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其他什么儒释道的隐喻,我先把眼前能做的事情做好,再去试着理解,也可以的对吧。

师:潇潇老师说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但大家实际应用的时候,也要量力而行。别为了潇潇老师一句“你想要读明白《西游记》,那你至少得读一些佛经道典吧,最基本的像《心经》《金刚经》《抱朴子》《庄子》《列子》你得读过”,然后在读《西游记》之前,就真的把《心经》《金刚经》……这些买回来读,然后呢,《心经》《金刚经》《抱朴子》《庄子》《列子》一本没读完,还觉得自己连《西游记》的目录都不配看。像我读《金瓶梅》时,读第一遍,光是看了个热闹,不过没有深挖,听到别人说这本书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点,也想挖一挖。可是呢,我又不知道怎么挖,于是乎我就买了一堆工具书帮我。

师:大家一定要记住,工具书是辅助。比如你要去参加一个重要典礼,典礼要求盛装打扮,要求穿礼服。你没有礼服,不会打扮,你就不去了吗?

师:去吧,没关系的。穿上你现有的最好的衣服,拿出最好的姿态,最自信的笑容,出发吧。哪怕是见见世面也好的。如此才能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哪些地方需要补。如果下一次参加类似级别的典礼,需要什么行头。去了,见了,心里有数了。就可以慢慢准备着,慢慢补。勇者无畏!

师:在生活中勇敢,可以解决很多生活难题。在学习时勇敢,才能有机会打破思维框架,认知牢笼,向更高处走去。读书是如此,写作也是如此。

师:曾经有很多同学和我说,老师,我要准备好了再开始写作。我就想问问,到底要准备什么?写作工具还是知识储备量?

师:今天早上我的这个朋友圈动态,1262字,我直接在手机微信朋友圈编辑框里写的。大约花了50分钟。别总想着完美,写现阶段能写的,把现阶段能写的都写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读书,能够做到一篇文章读下来,把所有不认识的字都可以一一查一遍,琢磨一遍作者那么写的原因,也非常了不起了。

师:之前我说我读书速度是10万字/小时,大家觉得很快,还有点焦灼。

师:也没有必要。

师:每个人基础不一样,知识储备量不一样,阅读速度也必然会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你最该做的是先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别揠苗助长。

师:有很多同学可能都在年初时立下过flag,说自己今年要读多少多少本书。然后为了flag不倒,也不管是不是读懂了,反正都会按照计划,在规定时间内把书读完。到了年底,再晒一晒自己读过几本书。感觉这一年的学习任务达成了,可以交差了。可是呢,问问学到了多少知识,提升了多少认知,大多数都答不出来。

师: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光求量了。这有什么用呢?和面子工程有什么区别呢?

师:我看有些人,年年晒的书单都是新的。可是呢,和她聊她看过的书里的内容,她是一脸懵的。这……就好像你曾经说你和谁谈过恋爱,但问你,那个谁姓什么,你也不知道。到底谁渣的谁,压根没法分辨了。到底是书写得不好,让你记不住,还是你没有认真看书,所以记不住,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师: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尽可能去看一些好书。注意哈,好书和畅销书是两码事。

师:比如像这本书,看着装帧精致,也非常有噱头。作者看着也很牛的样子。事实上,这种书,更像是作者的自我狂欢。因为无论什么年代出版的书籍,都有各自明显的时代特征。

师:写作手法,叙事方式,都带着时代的烙印。像我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用的是竹简写作,甚至是甲骨写作,所记录的文字非常有限,所以力求简洁。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力求精准。而且往往主语缺失,有特定的句式结构。想要出版,肯定是很难的。拿一个既定事实来反复咀嚼,发表长篇大论……这种问题需要反复讨论吗?

速读,是最大的笑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