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的脚步声——花样洛阳(八)
聆听历史的脚步声——花样洛阳(八) 聆听历史的脚步声——花样洛阳(八)
穿过龙门桥下高大的拱门,就进入了龙门石窟的景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始知,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后来经历唐代的鼎盛期,才有了如今的规模。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在龙门石窟,你可以看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时代的风格。这里的北魏造像没有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苍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故而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风格,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上山后看到的第一个洞穴叫古阳洞,但我最想膜拜的是奉先寺。尤其是奉先寺里那尊龙门石窟最高大的佛雕卢舍那大佛……最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那一抹迷人的微笑。后世很多研究石窟的学者认为,卢舍那大佛像是参照武则天皇帝为原型而雕刻出来的,雍容华贵,典雅端庄,仪态万方,且自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如果结合“卢舍那”的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来看,倒也不无道理,在中国,草根百姓对皇权自有一种天然的膜拜,盲目地相信君权神授,帝王是上天之子,所以用武则天本相作为摹本来雕刻,一是为了歌颂举世无双的则天皇帝,彰显则天皇帝在唐朝的政治地位,二是百姓祈祷皇恩浩荡,雨露均沾,风调雨顺,百姓能安居乐业。据说则天皇帝还曾捐赠了一笔不菲的私房钱,用来鼓励雕刻工程的完工。凡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那雕塑真可谓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说,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顶峰。站在奉先寺前,细细端详大佛那迷人的微笑,我不禁慨叹盛唐一笑越千年,仿佛那繁华和美好依然在眼前。也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丽莎”,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瞧,她的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似笑非笑,还真是那么回事。她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望着她的微笑,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你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者的关切,母亲的慈爱甚至观音菩萨般的抚慰。当我和她那永恒、恬淡、慈祥的目光交汇时,我顿觉心境空灵,淡然,平静。
今天的卢舍那大佛,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仍显示出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令人叹服。奉先寺以雍容大度气势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大佛两侧的弟子,也都惟妙惟肖,有的慈祥,有的虔诚,将佛国世界充满祥和的理想境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以流畅的线条,高超的技艺,将神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与自然融合。
漫步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群里,百味杂陈,心情也随着景色时而欢悦时而郁闷。欢悦的是有的观音菩萨手执净瓶,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有的佛像粗狂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有的仪表堂堂,衣纹流畅,和善开朗;有的魁梧刚劲;壁顶的莲花栩栩如生,佛像的背景火纹犹如熊熊烈火,照耀着佛祖不被伊水淹没毁损。望着历时一千五百多年仍然栩栩如生的各种佛像,我由衷地赞美那些能工巧匠们那鬼斧神工的技艺。我从心底为古老民族的聪明才智,北魏和唐朝时期的经济鼎盛感到自豪和骄傲。郁闷的是龙门石窟很大部分遭到严重的破坏,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观其整体造型。虽然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但是,每当看到佛龛内那一个个佛像缺胳膊少腿,或者没有头颅,有的只剩半边身子,有的甚至只留下一个佛坑,整个石窟满目疮痍,伤痕累累,遍体鳞伤,惨不忍睹时,我也为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感到羞耻,感到可悲,可叹。
穿过伊河大桥,登上香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香山寺传来浑厚绵长的声,仿佛白居易的《白氏洛中集》的墨香从藏经堂内随风阵阵飘来,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拜访蒋宋别墅,目睹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曾经生活的地方,简洁,大气。
离开之时,橘红色的斜阳正好,我不知道是这里山水的别样风情因龙门石窟而诱人,或者龙门石窟因这儿的山清水秀而更加神秘,抑或是二者相映成辉,但此时此地此刻的我是最真实的自己,徜徉山水间,最想放逐我的内心,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鲤鱼能否跃过龙门吸引人的从来就不是结果,而是那精彩纷呈的过程,因此人要遵从的首要是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