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吗?
在今天,孩子因为遭遇挫折,承受不了压力而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让人触目惊心。很多人感慨道:“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呢?”,于是整个社会都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根据反脆弱原理,“挫折教育”这一说法也应声跳入了家长的眼帘。
那么,孩子到底需不需要进行挫折教育呢?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个概念——挫折商。
挫折商(AQ),沿袭了智商(IQ)和情商(EQ)这一类概念,是指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挫折商低的人,会被挫折带来的挫败感给淹没,甚至自我会瓦解,于是失去了应对能力。挫折商高的人,则不会被挫败感淹没,他的自我会稳定的存在着,并且能够化逆境为机遇,最终超越挫折。
有研究显示,挫折商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概念。例如,美国SBC电信公司的销售数据表明,高AQ员工比低AQ员工的销售额高出141%。另有研究发现表明,高AQ员工的生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也显著好于低AQ员工。更有趣的是,高AQ的病人在手术后恢复得也远比低AQ的病人快。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重要概念,我们必须理解挫折商所包含的五大因素:控制、归因、延伸、耐力和转化。
控制
所谓控制,就是说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局势。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于他的控制感---“我感觉到我能控制局势。”
一个人的控制感越高,挫折商就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就越低,控制感和挫折商成正相关。
控制感高的人,即便面临重大的挫折,仍然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当别人都以为“大势已去”的时候,高控制感的人总能透过种种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决不轻言放弃。但控制感低的人,一遭遇挫折,即便仍然掌握着很多资源,还是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
归因
当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低挫折商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他们是外部归因,将挫折归因为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要么他们是消极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
相反,高挫折商的人容易内归因,首先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高挫折商的人他们真的是在做归因,也就是在理性地寻找原因,而且会很好地安抚自己。低挫折商的人无论是做外归因还是内归因,他们真正做的实际上是“归罪”,就是要找出把事情搞砸了的那个“罪人”。
延伸
所谓“延伸”,就是你是否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高挫折商的人,是低延伸,他们会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之内,也就是挫折发生的所在范畴里,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
相反,低挫折商的人,是高延伸,他们遇到一个挫折事件,很容易会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挫折感就像瘟疫一样延伸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比如很多人会把工作中的怒气带回家,把气撒在妻儿身上,弄得家里一团糟,这就是把工作中的挫折感“延伸”到了家中。
最大的延伸,是因为某一方面的挫折而全面否定自己。
耐力
耐力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在计算挫折商时,有一个公式是:
挫折商=控制+归因+延伸+两倍的耐力
其中耐力的因素占了两份,可见耐力的重要。
高耐力是高挫折商的最明显特征,“把逆境以及导致逆境的原因看成是暂时的,这种态度将使你的精力更加旺盛,更善于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也增加了采取行动的可能。”
但这里所说的耐力,并不是像老黄牛一样的瞎忍受。有些人因为怕得罪别人,所以习惯了忍受,这种忍耐力并不是这里所说的耐力。高挫折商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
相反,低挫折商的人,即便在形势非常有利的时候,也会受不了看起来不利的消息,因此会产生过分的担忧,最终产生“怎么做都没有用”的想法,于是容易放弃。
转化
转化,就是将挫折转化成机遇。当一股挫败感向你袭来时,你没有逃避,而是正视它,吸纳它,容纳它,消化它,最终把它转变成自己可以掌控的能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转化的过程中智慧是看得见的,虽然它像是发生在自我1的层面,但其实自我2作为一个容器的坚韧度更为关键,因为你的智慧要在自我2不瓦解的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
由以上五大因素,我们可以看出,要具备高挫折商,必须拥有高控制感,正确的自我归因,低延伸和高忍耐力以及学习转化能力,而这五大因素又都指向一个更核心的东西——拥有一个坚韧的内聚性自我。
什么是内聚性呢?意思就是你的自我有一种向心力,可以保证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向内聚合,而构成一个整体。
在内聚性自我形成前,一个人就像是环境的响应器,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努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环境认同的最好。形成内聚性自我后,你仍然会对环境敏感,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就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
那么内聚性自我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必须建立在“我是好的”这种感觉上。这种自恋感,是一种内聚力,可以将你关于自我的各种素材粘在一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还没有形成稳定自我的孩子来说,好父母的容器功能非常重要。所谓容器功能,就是孩子把事情做好后,认可他,孩子遇到挫败后,支持他,这都是在说你是好的。真要提升一个孩子的挫折商,就需要保护孩子的这种基本感觉——“我是好的”。
反过来也可以说,对一个孩子动不动就进行批评,甚至主动提供挫败感,这种挫折教育,根本是一条错误的路,它不会提高孩子的挫折商,实际上恰恰会降低孩子的挫折商。
我们要提供的挫折教育,并不是我们自以为的主动提供挫败感,它不是数落,不是贬低,不是打骂,不是父母的暴怒,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挫折,是针对孩子不满足的理解与解析,是一种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这样我们与孩子之间才能既有连接,又有边界,才不会让孩子的自我瓦解,才能给孩子一个更高的挫折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