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概念与效法圣人

2020-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因色而魔

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纵观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圣人”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圣人”一词在现在看来带有神圣伟大、至高无上的意味,而在先秦时期,“圣”多作聪明、智慧之义,有一些聪慧或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圣人。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各家学说基于自己的理念,引入“圣人”的概念并对其作了不同的描述和阐释(即定义)。由此,圣人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赋予了众多常人不具备的能力和道德。

随着后世人根据前人的思想,逐渐发展、扩充和完善圣人的概念,圣人逐渐从人间走向了云端。直到近现代,已经无人可被称为“圣人”。

而在历史上,有不少圣人,如至圣孔子、诗圣杜甫、兵圣孙武等,而这些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其功绩甚大或某一技能远超常人。这些圣人不是本文所言对象。当然,神话中的圣人也不是本文所言对象。本文所言的圣人是理论中的圣人,如孔子理论中的圣人、老子理论中的圣人、鬼谷子理论中的圣人。

毫无疑问,孔子、老子、鬼谷子(理论中)的圣人是不同的。但是三者的圣人也有相同的地方——智慧,因为三者的圣人的概念都是在已经具有“智慧”这一内涵的圣人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三者的圣人都是理想中的圣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其本人也没达到自己所言的圣人境界。)

智慧是三者的共同点(下文在谈及圣人的特点时不再强调这一点),那么不同之处呢?

对常人而言,最为熟悉的非孔子的圣人莫属。(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国民正统思想,国民从出生到死亡一直接受着儒家思想,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孔子认为善之至者为圣,圣人仁德守礼、博施济众,强调的是道德之善。若某人效法其圣人,以德才而论,此人最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无德无才之人,其次是成为德才有一之人,再次是成为德才具备之人。

老子认为德之至者为圣,圣人自然无为、守静善下,强调的是大道之德。若某人效法其圣人,以德才而论,此人最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无德无才之人,其次是成为德才有一之人,再次是成为德才具备之人。

鬼谷子认为能之至者为圣,圣人筹策万类、因势利导,强调的是成事之能。若某人效法其圣人,以德才而论,此人最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无德无才之人,其次是成为德才有一之人,再次是成为德才具备之人。

没错,某人无论效法谁所言的圣人,此人成为无德无才之人的可能性最大,成为德才具备之人的可能性最小。这一点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

就德才有一而言,效法孔子所言的圣人,成为有德无才的可能性比成为无德有才的可能性大。因为其圣人强调道德之善,这就导致此人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善的学习中,而忽视才的学习。所以,你会看到效法其圣人之人多是有德无才之人。

就德才有一而言,效法老子所言的圣人,成为有德无才的可能性和成为无德有才的可能性一般大。因为其圣人强调的大道之德,与德才无直接关系。

就德才有一而言,效法鬼谷子所言的圣人,成为有德无才的可能性比成为无德有才的可能性小。因为其圣人强调成事之能,这就导致此人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才的学习中,而忽视善的学习。所以,你会看到效法其圣人之人多是无德有才之人。

无论效法谁所言的圣人,都有可能成为德才具备之人。而当此人距离其所效法圣人越来越近时,其就会重新定义圣人的概念。因为其效法的圣人的不是他人心中的圣人,不是自己心中的圣人,其要走出自己的道路。例如,儒家中孔子、孟子、荀子所言的圣人差别,老子和庄子所言的圣人有所差别。

可惜,于常人而言,成为德才具备之人的可能性极低,更不可能定义出自己的圣人。常人对圣人的全部印象来源于已被定义出来的圣人概念。在其试图不常之时,多效法其所最多接触的圣人,即儒家所言圣人。仅以德才而论,其结果正如上文所述。

注:①在谈及老子时所提到的德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品德之德,而是《道德经》之德

②德才中,德=善,才=能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

[2]鬼谷子.鬼谷子[M]

[3]许富宏.鬼谷子研究[M]

[4]龙泽黯.道家圣人观[D]

[5]魏霏霏.先秦儒家圣人观演变探析[D]

[6]吴震.中国思想史上的“圣人”概念[J]

[7]邹彩娟.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比较[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