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班这点事儿想法

“你近两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制造了100篇垃圾”

2018-08-18  本文已影响887人  良大师

文|良大师

这篇文章,是我在公众号上的第100篇原创。所以,我终于完成了100篇垃圾!

我开始写作时曾有一个承诺:管他娘的,先写出100篇垃圾再说。

我写作起步于“简书”,听完几节写作课后,像众小白一样,先是慷慨激昂的投笔,接着便是烟花易冷的放弃。

我简书的发表纪录,2016年11月-12月,写了几篇小豆腐块(不算文章),之后就没再更新,一直到2017年4月份才有了新文章。

这5个月我在干嘛?其实我当时已经决定放弃写作,因为这事儿对我来讲太特么的苦了。

冥思苦想一天,才挤出500多字的小段子。而且,没有人点赞,个位数的阅读量,投稿简书专栏,也各种被拒。

我心灰意冷,决定撤退,挫败感满满......

唯一让我欣慰的是,一起参加写作营的小伙伴,几乎都停止了更文,看来不是我一个人在放弃,这事儿对大家都挺难。

但是转念又一想:“难度”不就是一个天然的过渡器吗?它不就是在帮你过滤掉竞争对手吗?正因为难,成功的道路才不拥挤,你也不用跑太快,因为很多人早已歇着了。

于是,我告诉我自己,管他娘的,先写着吧,哪怕写得都是垃圾,写上100篇再说,到时候放弃也来及。

这一写就是1年半,更文速度不算快,但还是完成了100篇垃圾的目标。

至此,该在垃圾堆上插个小旗,谈谈制造100篇垃圾后的3点心得,不仅关乎写作,更关乎个人成长。

1. 所有的成长都来源于不舒服

有读者问我,写了这么久,是不是越写越轻松,越写越容易?

其实并没有。每一篇文章还是会消耗巨量的脑细胞。不是纠结于行文逻辑,就是受困于遣词造句,再或者对搭配素材的挑挑拣拣。

而且,每次选题时,也会选有难度的,只有这样,才能触发自己的深入思考。

我不是装逼,而是知道那些好写的东西,别人一定不爱看。如果是日记,无所谓,只纪录自己的心路,与他人无关。

如果是要发表的文章,那么就要考虑你给对读者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一篇公众文章,必定要经过作者的人神交战,再处心积虑拿捏合适的表达方式,让受众更能接受。这也注定写文章从来不容易。

就这点来看,我是比较反对盲目的日更。我见过很多写作者,已经日更两年,仍然得不到市场的接受,为什么呢?

看看文章就知道,很多都是日记体:今天吃了什么东西,遇见了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这样的文章,读者不仅不会买单,对自己的写作水平也没帮助。

那些日更,看起来坚持和勤勉,实则是一种“偷懒的努力”

因为最累的不是体力活,而是思考,思考是世界上最累的一种劳动。

这就是为什么大哲学家罗素会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所以,很多人会用体力的辛苦,去偷换思考上的辛苦,还麻痹自己说:“你看我多努力。”

我们延展开来,在工作中也一样,所有处于“舒适区”的努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很多人看起来忙忙碌碌,日理万机,其实只是在稀释自己的核心价值。直到最后被更低的成本取代时,才追悔莫及。

你可能会说,自己的工作就是那个鸟样子,不需要什么高难度。但是你要知道,所有的不舒服都是自己找的,你说没有,往往是你有意在回避。

关于这点,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裸辞一年随感》,就是讲我找罪受的经历。有自我标榜的嫌疑,但你也能看到,很多收获确实来自曾经的难受。

2. 稳定压倒一切

这一年半,通过写作,我还悟出一个老套朴素但永不磨灭的真理:稳定压倒一切。

上段说到写文章很难,所以之前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停笔数日,等待灵感来袭。结果却望断秋水,很多文章也因此变成了烂尾楼。

在写作中渐渐明白,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只有稳定的输出,才是持续精进的王道。

所以,现在哪怕再难的一篇文章,也会死磕,要求自己必须在一天内完成文章草稿。

这种倒逼式做法,果然有效,提高了写作效率。而且,文章质量也没有下滑,毕竟纠结的地方,放几天还是纠结,倒不如当下就把它摆平。

当然这种做法对自己也是种摧残。刚刚也说了,不能因为速度而牺牲了质量,所以不允许自己草草出手。

曾有一次,写一篇文章,观点、逻辑、素材各种拧巴。结果从早上4:30一直写到晚上23:00,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屁股没离过座。最终还是把文章磕完。

其实我并没把自己感动了,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比我优秀的人太多,我没什么天赋去兑现成功,只能靠日拱一卒,残血爬行,一步步去接进目标。

你可能听过一万条关于成功的真理,但是“稳定的前进”是一条最不受环境影响,最有效的方法。

米开朗基罗曾对自己的学生说:别特么跟我谈艺术、美感、创作,这些都是扯淡。只有工作、工作、工作,以及不停的工作。

《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很多人以为演戏靠丰富的情感,根本不是,是靠日复一日的练习,是靠稳定和流程化的发挥,你不能真的动用感情,那是最不靠谱的事。

罗振宇在谈自己的成功时,他说:可能就一点,我们总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持续给用户一个稳定的交付。就像我每天早上风雨无阻的60秒语音,干这活其实本质就是自虐求围观。

你看,这就是所谓成功的秘诀,也许你嗤之以鼻,说鸡汤味太浓;也许你心头一振,准备匍匐前行。但真相是,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前者是因为不屑,他们相信一定有捷径;后者可能低估了难度。

“稳定压倒一切”,说起来是一句话,写出来是一段字,可真正去做,却要换算成千百个小时与分钟,对应各种不同的场景,面临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挑战,这些都会把你的毅力一点点蚕食,让你走不出怪圈。

所以,知道真得不代表能做到,稳定而持续的发挥也就成了少数人的专利。

关于这一点,我在文章《高手是持续性自律,你是间歇式自虐》,有不少涉及,您可以阅读一下。

3.  人生何处不铺垫?

塔勒布在其著名作品《黑天鹅》中说:“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跳跃的。”

他举例,在美国股市50年中,单日涨幅最大的10天总和,相当于剩下18240天的总和,也就是说,这10天的跳跃左右着美国股市。

其实人生的进程也是跳跃的。有些经历后,你就会发现,人生的改变往往是由某个节点开启的。

一次工作调动、一次晋升机会、一篇爆品文章、一次投资收益......

这些节点对你的命运带来了巨大变化。但是这些节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层层铺垫的累加。

就说我的公众号,现在关注者有4万多人,其中3万多人都来源于我的4篇爆款文章,这就是我的跳跃点。

但是,这4篇文章,合计1万字左右,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我发表的30万字为一体的。

这30万字也不孤独,我在简书的草稿箱中还有60万字的草稿,包括各种练笔、素材、没打磨好的文章......

你看,90万字的铺垫,出了1万字的精品,只有铺垫才能换来跳跃,那就是一个分字分母不断约分的过程。

最终留在分数线上的分子才会闪光,它还会照亮你的整个公式。

最近我的一篇文章《就怕你胸怀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被很多媒体疯狂转载,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篇文章其实是我一年前在简书上写的。

当时拿去一些媒体投稿,结果没有一家接收。

今年上半年,写了两篇爆款文章,被几家大号盯上,其中一家,把这篇文章也挖了出来,在头条转载,于是一呼百应,众媒体开始纷纷跟风,居然成为我转载率最高的一篇。

更有意思的是,主动要求转载的媒体中,还包括我一年前投的那几家......

你看,这就是真实的情况,有时并不是你的作品不好,而是还没熬到曝光的时候,就已经黯然退出。前期的铺垫也都随之东流......

是的,人生大多数时候就是一场铺垫,人生大多数时候就如同知了,被风雨雷暴击入土中,蛰伏几年甚至数十年,等待破土而出,羽化枝头,端坐树稍,放声一曲,化解几十年的寂寞。

好了,写完100篇垃圾后,我觉得还有必要继续,订个小目标,再写200篇垃圾吧,来点个赞,支持一下。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